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制度研究>详细内容

“小空间”应有“大作用” ——关于人大代表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5-10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小空间”应有“大作用”

——关于人大代表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的思考

王羡文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逐步向村(社区)延伸,是近年来基层人大为加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有益探索。从工作实践来看,如何将人大代表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仍然存在难点和堵点。为此,笔者结合澧县人大工作实际,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让工作室这一“小空间”发挥出践行基层民主的“大作用”。

实践:三个统一,初具雏形

澧县人大常委会紧扣上级工作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工作实际,不仅注重人大代表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的建设,同时将如何规范管理、高效运行作为着力点,打下一定工作基础。

阵地建设有统一标准。2016年,根据省、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履职平台建设工作,澧县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人大代表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建设。经过前期调研、实地走访,选择澧澹街道澧东村、涔南镇崔家岗村办点示范,率先建立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探索平台建设、运行方式。通过总结一年的工作经验,2017年,县人大常委会印发《澧县“人大代表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建设工作方案及指导意见》,突出“七有”的建设要求,即有固定场所、有统一名称并挂牌有工作制度有代表信息公布专栏有工作档案有网络平台有经费保障。截至目前,已按此标准在全县19个镇街建成人大代表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63个。

平台运行有统一秩序。规范的秩序是平台有效运行的前提。为此,县人大常委会联工委指导各工作室建立了《系选民制度》《接待选民登记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根据制度要求,各工作室公示了该村(社区)选举产生的县、镇人大代表进站接待群众安排,做到精准到天、精确到人。在工作室人员配备上,明确一名负责人、一名联络员,分别由支部书记、村(社区)工作人员兼任,联络员驻站办公,负责联系居民群众、驻站代表及平台日常管理等工作。此外,县人大常委会联工委还指导各镇街人大建立了人大代表履职台账,其中人大代表进站接待群众是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代表履职评估的直接依据。

活动组织有统一要求。为了不让工作室成为“空壳子”,县人大常委会明确了活动形式及要求。除了充分利用工作室开展集中学习、述职评议等活动外,县、镇人大代表轮流接待群众也形成了常态。代表们依托平台听民声集民意、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据统计,2019年各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共接待群众794人次,且都登记在册、形成台账,部分工作还取得了积极成效和良好反响。比如小渡口镇竹天湖村工作室把代表联系接待群众与矛盾纠纷调解结合起来,组织人大代表参与到群众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当中,2019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6起。大堰垱镇西街社区工作室及时向镇党委、人大、政府报告群众反映的污水处理问题,最终促成了管网的改建,有效处理该社区100多户选民群众的生活污水,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困境:四难现状,不容忽视

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主观因素及客观条件的制约,工作室的作用发挥还有差距和不足。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建设运行难保障。经过调研了解,工作室的硬件设施配套、制度上墙等建设所需经费约为2万元,由村(社区)自筹,对部分经济底子薄弱的村(社区)造成了负担。此外,关于人大代表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的建设,省、市人大都有明确要求,参照镇级工作室建设、运行,但却一直没有出台规范性文件,基层人大执行起来有一定困惑。比如某镇人大主席反映,去年村(社区)活动场所挂牌清理规范工作开展时,由于村一级的工作室建设挂牌无市级以上明文规定,面临拆除。最后经过反复沟通,从代表法、组织法等法律层面解释,工作室的牌子才得以保留。

代表履职难管理。目前已建成的村(社区)工作室均将该选区选举的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安排入站,对于接待群众也明确了时间规定。但是村(社区)的规定约束力有限,部分代表特别是下放在村(社区)选举产生的县人大代表进站接待群众比较随意,参加活动不多。据统计,全县63个村(社区)工作室,共编入县人大代表109名,镇人大代表327名,2019年镇人大代表进站率为57%,县人大代表进站率仅为21%,未进站的多为下放在村(社区)选举的领导干部、职务代表。

群众观念难转变。村(社区)联系群众工作室运行时间不长,群众知晓率低、认可度还不高,对工作室的职责职能、活动时间知之甚少,再加上群众遇到问题找党委政府、找信访部门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群众主动联系代表、到工作室反映问题不多。笔者查阅了几个工作室的接待群众台账,工作室每年接待群众最多的都未超过30人,且接待群众的多为担任村(社区)干部的人大代表,其他代表接待群众少,久而久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有流于形式之嫌。

问题处理难落实。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但由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牵涉各个部门、各级层面,问题的协调解决难度很大。从工作室的情况来看,人大代表联系的成果缺乏完善的后续督办制度,没有建立群众反映意见的处理与反馈机制,联系成果不能有效落实,群众反映的有些意见往往不了了之,人大代表与群众缺乏双向沟通的积极性,“联系了也白联系”的消极思想普遍存在。

思考:四措并举,突破瓶颈

县、镇两级人大代表由人民群众直接选举,密切联系群众责无旁贷,而村(社区)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第一线,也是各级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如何突破工作室目前建设及运行存在的瓶颈,至关重要、势在必行。

要始终把加强统筹作为前提。仅凭村(社区)的工作力量,难以取得实效性进展。因此,必须形成上下协同、整体推进的工作合力。一是在省、市层面而言,建议强化上层设计,就村(社区)工作室建设及运行出台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并适时开展工作情况督导,避免工作出现虎头蛇尾。二是在县级层面而言,县人大常委会根据上级精神及要求全力组织实施,强化分类指导,确保各镇街有计划、分步骤、常态化开展村(社区)工作室的建设及运行工作。对于工作室的建设经费,可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平台建成一年后进行运转情况评定,评定合格给予一定建设经费补助。三是在镇级层面而言,各镇街人大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支持,提升党委对工作室建设及运行的认识,做好场所选定、人员配备、活动开展、运转经费保障等具体工作,为工作室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保障。科学、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工作室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一是健全建设制度。按照硬件标准可度量的原则,在名称上统一为XX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工作场所可与党员活动室或会议室共用,公开代表信息、相关制度、工作计划、情况反馈等,接受选民监督。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结合实际制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集中学习制度、代表述职制度、履职登记制度,推动代表进站履职形成常态,做到每周固定一天轮流接待选民、每季度集中学习交流、每年年底代表进站述职接受评议。三是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室负责人、联络员及其工作职责,工作室负责人由支部书记兼任、联络员由党建联络员兼任,镇人大主席团对其工作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联络员负责协助组织代表开展活动、联系群众,并将代表进站履职情况建立台账,每半年将县、镇人大代表履职台账分别报送给县人大常委会联工委、镇人大主席团。县、镇人大在每次代表大会上将情况予以通报,传导压力、提升动力。

要始终把人大代表作为主体。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代表的履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作室运行的成效。一是领导干部代表要带头。县、镇领导干部代表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接待日主动到原选区接待选民,倾听群众呼声、加强政策宣讲,通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工作影响力。二是活动形式应充实。除了开展联系群众、集中学习、述职评议等常规动作外,还可为代表搭建更多更便利的履职平台。比如根据《代表法》规定,组织代表在工作室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现场办公、处理问题,不仅强化部门的人大意识和代表的主体意识,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三是重点工作可结合。比如结合民生实事票决制工作,工作室组织代表参与民生实事的收集、监督等活动,凸显代表主体地位、促进代表为民履职、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让代表牢固树立工作室的“主人翁”意识。

要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导向。依托工作室,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推动解决民生问题,是工作室建设与运行的初衷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从目前工作实践来看,代表联系群众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没有及时反映到县、镇人大或相关部门,代表履职意愿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要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在每周轮流联系群众外,进一步扩展民意收集渠道,每年的人代会召开前,发挥工作室的阵地作用,全体人大代表进平台、访选民,将群众意见建议带到人民代表大会,促使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成果得到充分运用。二是要建立问题研判机制。县人大常委会联工委、镇人大主席团应该建立对代表收集意见的处理机制,每月分别将县、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进行汇总、梳理、分析,对于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特别是带有普遍性、共性的问题第一时间送相关部门研究处理。三是要及时反馈处理结果。相关部门收到群众意见后,应在一定时限内书面向人大代表反馈情况,能够解决的明确措施及时限,不能解决的详细说明原因。人大代表可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将情况及时告知群众,做到事事有回音。同时,在工作室设立社情民意收集和办理情况公示栏,及时向群众公布办理情况、办理结果,提升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作者单位:澧县人大常委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