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重点工作>工作监督>农业农村>详细内容

关于养殖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0-07-14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2020年6月23日在常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李百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养殖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所做的工作与成效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紧跟市委、市政府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发展,2019年全市养殖业实现产值318.6亿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5.4%,打造了特色养殖经济新高地。

1.产业发展呈现新气象。一是龙头引领壮实力。湘佳牧业、大湖股份、惠生农业、德人牧业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公司+农户+农贸市场”“公司+基地+直营”等经营模式日趋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明显增多。湘佳牧业今年4月成功上市,本土养殖企业上市公司达到4家。二是标准示范添亮点。积极创建养殖示范县、标准化示范场,增强示范带动效应。全市共有汉寿和安乡2个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27个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60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4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三是品牌建设见成效。伊拉兔、小龙虾、中华鳖、南美白对虾、大闸蟹、大鲵等特色养殖发展迅速,特别是小龙虾和甲鱼养殖规模分别达到40万亩和18万亩,产值分别达到14.8亿元和27亿元。“常德甲鱼”目前已通过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目录外审定,争取年底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近10家养殖企业的产品申请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平台,现正在海关检测中,有望近期签订协议。

2.生猪生产打开新局面。一是高位调度持续推动。市领导多次专题研究、现场调度生猪生产工作,市政府将生猪稳产保供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并列入了绩效考核和奖补激励机制范畴。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将全年目标任务分解到区到县、落实到户到栏,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联合组建生猪生产调度办公室,及时收集、解决生猪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二是新建猪场持续提速。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培育区域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优质的生猪品牌。截止6月上旬,新建、改扩建规模猪场116个,已完工56个,在建60个。正大集团、省现代农业公司、华乐公司、湘佳牧业等一批大型企业投资兴建的生猪养殖基地全部开工建设,正邦集团、惠生公司等投资兴建的生猪产业园正加快办理相关手续。三是生猪产能持续提升。加快完善现代生猪良繁体系,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不断加大复养补拦力度。全市有1133个养殖场复养成功,复养成功场饲养生猪28.02万头,复养成功率95.61%。“公司+租赁猪场”、“公司+代养猪场”、自繁自养、全进全出育肥4种复养模式得到全市推广。据统计部门监测,一季度全市出栏生猪89.24万头,占全年任务的26.63%;存栏生猪214.1万头,存栏恢复进度达到69.64%,完成全年存栏任务进度89.21%。

3.品质监管迈出新步伐。一是强化抽样检测。落实部、省监测任务,开展市、县两级监督抽检工作,实行每月例行监测制度。加大禁用化合物和兽药残留的检测比重随机抽检力度,完成了重金属参数的扩项认定工作,获得出具“铅砷汞镉”重金属检测报告的资质。二是深化专项整治。深入开展“瘦肉精”、兽用抗菌药及兽药残留、生猪屠宰监管、生鲜乳质量安全等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检打联动,形成常态化机制。三是健全监管体系。完善企业自主检测(或委托检测)和主管部门监督检测两大体系,初步构建市级检测为龙头、县级检测为重点、乡镇检测为基础的监督检测网络,推进追溯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着力构建严密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管控链条。

4.生态治理上升新高度。一是推进养殖污染整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4.5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3.57%。推进禁养区全面退养,2017-2018年禁养区内5943家规模养殖场被关停或退养。全面禁止天然水域投肥养殖,依法取缔“迷魂阵”,拆除矮围网围、地笼网和饮用水源、公共水域的部分网箱。二是打造生态养殖模式。印发《常德市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引导养殖场在源头减量上,推广使用微生物制剂、酶制剂等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转化率。强化干清粪、雨污分流、异位发酵床工艺等过程控制,推广种养平衡、有机肥生产等末端利用,实现了零污染达标排放。三是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组织实施中国渔政亮剑系列行动,高密度开展禁渔水域巡护,严厉打击电鱼、毒鱼等非法捕捞行为。仅去年全市查处电捕鱼器具200余台套,查获违法捕捞船134艘,办理案件73起。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连续18年累计放流各类优质鱼苗鱼种11.9亿尾。

5.疫病防控取得新成效。一是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压实各级政府属地管理、部门监管、企业疫病防控主体责任,推动疫情监测排查全覆盖。对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动态管控。严格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强化消毒灭源,坚持对养殖场、屠宰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和运输车辆等重要场所进行“大清洗、大消毒”。加强“两场”(规模猪场和种猪场)保护,建设周边生物安全带。清理规范生猪屠宰场,落实屠宰场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经清理,目前41家(A类13家、B类28家)生猪屠宰场全部取得了《生猪定点屠宰证》《排污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加强餐厨废弃物管控,严防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流入养殖环节。二是统筹集中免疫全覆盖。组织春秋集中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畜禽群体常年免疫密度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评估合格率70%以上。三是完善防疫配套设施。市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日趋完善,建成病死畜禽无害化2个处理中心、9个收集中心、174个病死畜禽固定收集点,市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建设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力争年底主体工程完工。

6.产业扶贫形成新机制。一是精心指导强内力。为提升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全市农业农村、畜牧水产部门组织专家技术团队针对贫困户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实用的技能培训,重点传授畜禽饲养管理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和粪污处理工艺等,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二是利益联结添动力。利用“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养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贫困群众抱团发展,通过土地租赁、资金入股、托管服务、务工就业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湘佳牧业实施5000万羽石门土鸡精准扶贫项目,吸纳4224户贫困户参与石门土鸡养殖,带动12380人实现增收。河洲龟鳖专业合作社151户成员,带动养殖户1500余户,使甲鱼养殖亩收入利润翻了5番;惠生公司作为就业扶贫基地,面向贫困户提供多个屠宰工、分割工就业岗位。三是搭建平台增活力。通过“常德品牌 中国品质”农产品推介活动,在各类产销对接活动对外推介特色名优养殖产品。主动与养殖加工企业、大型超市对接,促成养殖产品收购合同的签订。搭建“电商+农业”聚合平台,利用网店、直播带货等途径,进一步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养殖销售难的问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优惠政策覆盖面不广。目前,生猪生产扶持优惠政策来源广、涉及面宽,但实际扶持受益的少。比如活体生猪、养殖栏舍还不能作为贷款抵押担保物,养殖户贷款依然很难;扶持项目补助金额虽高,但指标名额少;畜牧养殖农机生产企业尚未进入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名录,养殖场购置的畜牧机械仍无法获得补贴;养殖用地审批程序比较严格,复垦费、植被恢复费偏高等等。

2.产业综合实力有待提升。全市畜禽水产规模化率仅在50%水平,基本上以鲜销或屠宰初加工为主,优良品种培育、产品精深加工不多,缺少集养殖、育种、屠宰、加工、运输、销售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典范企业,除了湘佳牧业外,能走出去打响的品牌不多。

3.基层防疫体系不健全。乡镇在编在岗专职防疫员、技术推广人员数量逐年减少,老龄化严重,专业科班出身少,补员不及时,缺乏新鲜血液。加上养殖地广量多,动物防疫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4.发展投入跟不上需求。从2009年开始,尽管市财政每年安排了养殖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农村、畜牧水产部门向上争取了大量项目资金投入,但加快养殖业发展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目前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县乡财政投入更少。

三、下步工作思路

1.多方争取扩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里关于养殖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与市财政、发改等部门加强配合,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在全力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逐步提高财政资金支持份额,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抓好种苗繁育、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养殖栏舍(鱼塘)升级改造、品牌创建和产销对接,努力推动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3.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突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强化企业防疫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进一步推动联防联控。进一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稳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不断提高基层防控能力,切实保障养殖业安全健康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大力推进全市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