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民族团结进步行(四)薛家村:致富“接力棒” 在土家村寨传递

发布时间:2020-12-31 信息来源:市人大民侨外委 浏览次数: 【字体:

常德日报记者  谭明   通讯员 徐星 刘云生

今年,彭礼杰买了台车。他说,搁六年前,他没想过。毕竟,那时他家还是个贫困户。他的家在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对,就是“扶贫楷模”王新法所在的那个薛家村。村里95%的人口都是土家族,是个标准的土家村寨。

彭家有六口人,除了夫妻俩,还有一个正在上中学的儿子,年过七旬的父母以及四十多岁的哥哥。家庭的重担全压在彭礼杰夫妻俩身上。尽管两人年轻、能干,奈何偏远的村寨、不便的交通,一家人一直受贫困所累。彭礼杰回忆,为了发展茶叶种植,农资入园和作物采收都是靠夫妻俩肩挑背扛。“南北镇是石门县西北山区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薛家村又是南北镇最偏远的村子,而我们家又在薛家村最远最深的沟里。投入大、产量低。”夫妻俩汗流了、泪也流了,就是不见收成。2013年底,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000元。村党总书记覃遵彪介绍,彭家的遭遇是薛家村大部分贫困户的缩影。

2013年,王新法来到了薛家村。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早已被大家所熟知。在他和薛家村村支两委带领下,薛家村全村上下甩开袖子加油干,这个沉睡在深山中的土家村寨发生了巨变。彭礼杰便是其中的受益者,村里的路修到了他家茶园,在村里的动员下他不仅改种有机茶,并主动承包30多亩茶园,一下子成了村里的种茶大户。

2017年,王新法因病过世。薛家村脱贫事业并未因此停滞,村支两委接过了王新法的脱贫接力棒。在扶贫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村里铺设了8.5万米安全饮水管网,穿山隧道、沥青公路一一变成现实,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彻底解决。不仅如此,村里投入60万元建好的光伏发电站,年收入4万元;村里入股投入100万元建设岩蛙养殖基地,预计年分红可达10万元;投入15万元进行黄粉虫养殖,年收入可达 4.5万元;投入200万元建好党性教育基地接待服务中心,年收入可达48万元……村里集体经济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集体经济有了余粮,老百姓自然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全村免费发放良种茶苗60万株,新扩茶园200亩,至此全村现有茶园1200亩,年产值240多万元。另外,作为传统土家村寨,薛家村还保留吊脚楼80座,这些建筑多采用钥匙头、高门槛、高窗户的设计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极具土家风情。如今,这些都变成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加上村里组织有文艺特长的年轻人自行编排的《咿呀嘿》《摆手舞》《九子鞭》等一批富有土家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让薛家村的乡村特色旅游一天比一天红火。连彭礼杰家也在2018年办起了民宿;现如今,仅民宿一项的月收入,彭家就有2000元左右。

2019年,薛家村荣获第四届“美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称号。薛家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清平介绍,今年,薛家村与常德陶然公司已经达成了投资6000万元的旅游开发意向。目前,村里正在积极申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点。

到2019年末,全村70户贫困户仅剩一户贫困户未脱贫。而彭礼杰现如今,不仅早已不是贫困户,还带着附近的茶农一起干。今年他家的人均年收入可达到2万元左右。下一步,他还是想继续通过承包茶园、发展民宿增加收入。看得出,这支致富“接力棒”还将继续在这个土家村寨传递……

来源:《常德日报》

编辑:余帅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