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石门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发布时间:2023-01-04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字体:

石门县地处湘鄂边界,东望洞庭湖,南接桃花源,西邻张家界,北抵大三峡,素有“潇湘北极”“湖南屋脊”的美称。全县国土面积3970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区)、街道、农林场。总人口65.8万,共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等3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8.7%。是湖南省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武陵山片区脱贫县、革命老区县。在这片土地上,有中华文明曙光乍现的早期新石器遗存、商代青铜文化遗存、东周楚文化遗存三个时期文化堆积的皂市遗址,诞生了被誉为禅宗“宗门第一书”的《碧岩录》,留下了见证初心和使命的王尔琢《托孤书》,涌现了新时代“扶贫楷模”王新法、创造山区校园足球奇迹的石门五小队等先进典型,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氛围特别浓厚。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按照构建“一个格局”、建设“四个家园”的思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团结进步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足迹。目前,我县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省级模范集体1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1个、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全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1个。2021年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2年12月,入围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名单。

一、上下联动、一体推进,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石门县通过抓实“四条链”,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1.打通“学习链”。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行政学校、社会主义学校培训计划、中小学校教学内容。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至少开展4次专题学习。围绕干部教育打造2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县教育局分学段打造学校教育精品课程,并录制成教学视频,在全县推广。县直单位、镇村两级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党日、知识竞赛等开展学习教育活动。9月份,我们举办了全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活动,全县50支队伍150人参加比赛,并在县电视台、融媒体全程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为打通群众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在设立宣传栏、宣传牌等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开辟“三微一端”和广播会、屋场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平台,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唱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旋律。

2.优化“组织链”。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选派精干力量专职抓创建。全县各乡镇区、街道、农林场、县直单位、中小学校、企业、寺庙均按“七进”要求,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负责人和创建专干。目前,我们已经重点打造60个示范单位,初步形成了以市民之家为中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片,以“夹山镇杨坪社区——宝峰街道——维新镇——磨市镇——壶瓶山镇——南北镇薛家村”为主轴的南北贯穿示范带。

3.扣牢“责任链”。我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党委巡察和政绩考核。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列出责任清单,实行严格考核,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担。

4.激活“工作链”。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对创建工作实行定期会商分析、定期调度部署。结合县处级干部联乡包村,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县委县政府将创建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行专项保障,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每月通报工作进展、印发工作清单,季度开展专项督查,年度进行全面考核,确保创建工作高效运转。

二、红色引领、文化铸魂,建设人心归聚的共有精神家园

通过“三个融入”,增进“五个认同”,在传承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1.融入“四史”学习。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县各族儿女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自觉。在党员干部群体中开展“四史读书班”、“石门红色历史”专题讲座,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开展上一堂红色课、青少年主题征文等活动,在“两新组织”群体中开展“同心汇”系列教育活动,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凝共识、看巨变、谋发展”系列活动,同时,出版3个一百系列书籍,即100首红色歌曲、100个红色故事、100名先进模范人物,多层面、多维度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2.融入文明创建。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明创建同步推进、互促共进。县乡两级定期举办“壶瓶山大家讲堂”、道德讲堂,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评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县8.6万名注册志愿者,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文明劝导等活动,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县先后成功创建文明单位206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28个),推介各类先进典型200多个,张忠富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王怀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黄国华等7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3.融入文化传承。充分挖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自信心的精神价值,让其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和载体。新关茅坪出土虎钮錞于与湖北省出土的编钟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已经仿制出可以演奏的錞于,还被设计为漂亮的挂灯,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我县共有土家山歌、桩巴龙传说等5项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九子鞭、薅草锣鼓等7项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把九子鞭纳入学校大课间活动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发展总揽、携手奋斗,建设繁荣发展的共同富裕家园

我县锚定全面建成湖南省高质量发展样本县目标,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力乡村振兴这个主题,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建设共同富裕家园。

1.共筑发展基础。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建设。已经形成了电力、建材、化工等工业支柱产业和柑橘、茶叶、畜禽等农业主导产业,建成了产值过百亿的省级高新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87家,工业增加值102.35亿元。202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2.50亿元。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3.2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稳定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连续2年缩小,从2019年的2.11缩小到2021年1.95。

2.共创美好生活。我县通过六年的努力,打造了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21年郭碧勋、王新法、王婷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湘佳牧业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大力推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省市县共派出243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整合资金数十亿元,实施1000多个项目,帮助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石门是名誉村主任的发源地,目前共有114位名誉村主任到村居任职,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乡村建基地、办工厂,为山区栽下摇钱树,安上聚宝盆。

3.共享发展成果。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水、电、路、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水泥路、客班车、宽带网络和数字电视村村通。坚持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近五年,累计投入学校建设资金11.28亿元,新建两所芙蓉学校和湘佳永兴学校,新增学位1万个。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等9项国家级荣誉。投入资金20亿元,新建县妇幼儿童医院、改造提升乡镇医院、村村建立卫生室,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不断完善卫生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四、融通融合、共建共享,建设深度嵌入的团结互助家园

为了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我县搭建三个平台,营造各族儿女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氛围,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1.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为各族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政策解答、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就业培训、社会救助等服务。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设置民族条件,严禁歧视行为。每年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平等就业机会。2021年争取社保、就业、“三支一扶”等补助资金7.26亿元,为提升全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的社会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搭建活动平台。坚持文化旅游与团结联谊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经连续举办21届的柑橘节,两年一届的湘鄂边运动会,每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壶瓶山帐篷节等精彩的节庆活动,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石门五小校园足球开展得有声有色,2021年在第六届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中荣获冠军。为了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植入下一代的心田,石门县第一完全小学、第二完全小学组织开展“湘疆和湘藏少年儿童‘书信手拉手’”活动,分别与西藏卡浪子县多却乡小学和绒布小学结成对子,开展书信手拉手和同上一堂中队课活动,并实行长期工作交流机制。

3.搭建协作平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选派优秀人才援藏援疆。2018年以来,县五中教师黄星星两次援藏支教。2020年9月至今,县一中教师杨年欣自愿前往托克逊县援疆支教。2019年以来,县人民医院医生马宁两次援藏,帮助山南隆子县医院建立起规范化诊治流程。多年来,石门县积极落实对口支援资金,援建西部地区项目。

五、创新模式、依法治理,建设三治融合的平安和谐家园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创新自治。我县推出的“两联两包”社会治理模式。将小屋场编制成大网络,充分发挥党员、屋场员先进带动作用,实施“互帮互联”,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带动各族群众共同繁荣发展。定制开发“屋场钉”数字治理平台,设置民族团结进步专栏,与智慧党建、公共服务、综治信息平台联动,既提升了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更增加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穿透力。

2.坚持法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老诈电诈、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为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每年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引导各族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机制,重拳打击各种渗透破坏、违法犯罪行为,充分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强化德治。积极构建“格言治家”“家庭文明档案”等德治载体,充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首创于夹山镇杨坪社区的格言工作法,2018年获湖南省优秀社区工作法。建立“家庭文明档案”,按照“报、记、评、督、用”的流程,对群众实行纪实管理,村民代表大会、道德评议团负责评议,评议结果实行积分管理,通过“红黄黑榜”的形式在屋场上进行公示公开,同时记入档案,作为今后对家庭成员各类评价、审查的参考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