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于成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2017-03-30 信息来源:人大常委会 浏览次数: 【字体:

3月13日至17日,由市人大农业委谭徽立主任带队,市农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市场服务中心、武陵区食药局、鼎城区食药局、桃源县农业局、鼎城区农业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一行18人参与,组成常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考察组,赴成都市学习考察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溯源体系信息化建设工作。考察组先后现场考察了成都市海吉星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成都市凯吉星农产品检测有限公司、成都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成都顺点科技公司“源本生鲜”信息化平台、成都市和平综合农贸市场、都江堰市农产品质量网络化监管平台、都江堰市蔬菜质量安全联盟基地,并与成都市人大、市农委的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都市的主要做法

成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信息化溯源体系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首批食品安全城市、全国唯一整体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副省级城市,2016年10月汪洋副总理在成都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国双安双创现场会。成都市的主要做法是坚持产管结合、全程溯源、共建共治,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智慧农安”,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全面落实三大责任,严防死守筑牢质量安全防线。一是落实政府属地责任。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市政府办公厅的名以印发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从2012年的2400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7375万元,同时在投资完善市和区(市)县检测监管机构的基础上,市和区(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资金6亿多元,统筹规划建成了146个标准化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和940个村级检测监管溯源点,并在三年内累计安排财政资金30多亿元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二是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明确农业部门、食药监部门、质监部门、公安司法等部门职责,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保持对违法违规苗头性问题“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三是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或质量安全联盟,按照“育苗与生产布局、投入品采购供应、技术规程与生产记录、政策性农业保险、质量安全检测、产品质量追溯、品牌推广销售”“七统一”的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经营,把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2、精心构建三大体系,产管结合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一是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强化农业标准制定,推进产品质量认证, “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比重到了75%,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二是构建网格化监管体系。以村(涉农社区)为基础网格,确保“村有人看”,各基础网格落实1名以上专职协管员,负责开展日常督导巡查、收集上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监督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指导生产经营者做好生产档案记录。以乡镇(涉农街道)为属地网格,确保“乡有人管”,各属地网格所在地政府承担本区域内的属地管理任务,负责组织开展本网格单元内的隐患排查、专项检查及宣传等工作,监督检查基础网格工作情况。以县级行政区域为监管网格,确保“县有人查”,在县级农业部门实施全员监管,各监管网格落实专人负责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负责监督基础网格和属地网格责任落实。建立网格化监管指挥平台,开通移动巡查手机APP,村级协管员和各级监管员可通过移动网络实时上传和查阅监管信息,实现了对基层关键环节和点位的远距离巡查、零距离监控和突发事件的智能应急处置。三是构建全程化溯源体系。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在健全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配齐配强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的基础上,突出加强村级检测监管溯源点建设,引导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快速检测室。推广智慧管理系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推动数据统计分析、信息传递和应急指挥智能化。创新建设“成都智慧动监”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网格化监管、屠宰场实时监管、无害化处理监控、动物标识物联网和猪肉产品质量追溯”等“五大系统”,在生猪产业上率先实现了生产数据与监管平台实时对接、视频监控、智慧管理。搭建信息溯源平台,依托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挥系统,建成了集产地环境管理、投入品使用、产品检验检测与产地证明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通过采用二维码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各环节数据实时采集、有效联结、在线查询,确保了农产品从田间生产到进入市场的全程可追溯。通过准入把关、流向把控,推动了从种养殖源头到生产商、销售商的全程责任追溯,初步实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过程可控、责任可究”的追溯目标,有力地倒逼生产环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特别是成都市建设“智慧食安”,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基本打通了食药监、农业、卫计、工商、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监管数据“孤岛”,接入了线上线下市场的管理数据,实现了数据的实时交换和共享,为部门联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深化完善三大机制,共建共治夯实质量安全基础。一是完善源头治理机制。大力提升耕地质量,严格农资源头管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绿色转型。二是完善法治保障机制。强化法制建设,制定出台了《成都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完善执法体系,整合渔政、动检、生猪屠宰和农业投入品等执法力量,加强市县两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成立了副局级的农业综合执法总队,各区(市)县均成立相应机构,突出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作为主要职责和重中之重,加强督查考核。强化执法监管,始终保持对违禁和假劣投入品的“防、控、堵、打”高压态势。三是完善社会共治机制。强化行业自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对不履行主体责任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除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外,取消其享受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资格,撤销所获得相关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开。动员全社会参与监督,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建立消费者有奖举报制度,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二、值得借鉴的经验

成都市是副省级城市,又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经济发展水平、成都的重要地位我们学不了,但成都市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领导力度、管理手段、创新机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1、领导的力度。在党政层面,成立了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以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先后出台了三个专门文件,五年内财政专项投入增长了两倍多。在人大层面,专门制定了《成都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在部门层面,通过明确职责、建立联席会制度,实行了部门联动共治。特别是科学决策,市县联动、整市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有力推动了“幸福成都”、“健康成都”、“世界美食之都”建设,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打牢了坚实基础。

2、管理的手段。特别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化管理。无论是成都智慧食安、智慧农安、智慧动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指挥系统、农产品追溯信息化平台都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广泛应用的结果,基本形成农产品从产地、到流通、到市场、到消费全程信息化手段监控管理,有效地实行了快捷互联、网络共享。

3、创新的机制。市场准入倒逼产地准出的机制,从2010年开始,成都市分类分阶段逐步实行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与此同时,配套推行产地准出,实现农产品产地管理与市场准入的有效对接,实行了质量可追溯,也促使生产经营主体在生产环节加强质量管控。网格化监管机制,实行“村有人看”、“乡有人管”、“县有人查”,特别是每个村都有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专职或兼职协管员,并落实了报酬(金堂县设立村级专职协管员,每人年工资报酬3万元,纳入县财政预算),将基层基础工作落到了实处。农业综合执法的机制,整合渔政、动检、生猪屠宰和农业投入品等执法力量,成立了副局级的农业综合执法总队。

三、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建议

这次沿途大家思考更多的是,立足常德实际,如何学成都之长,创常德之新。同时,近期市里又明确了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双安双创”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没有好的举措,没有突出的成效和亮点,都难以完成。借鉴成都经验,我们的初步想法是:以强化属地管理职责、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实行信息化管理为重点,扎实推进质量兴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1、强化政府属地管理职责。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加强经常性的调度和督查;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绩效考核范畴,实行专项考核、奖励,提高考核分值,并层层签订责任状;要夯实基层基础,强力推进监管、检测、执法三大体系建设。监管体系重点加强乡、村监管队伍建设,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每个村(社区)配备专职协管员,其工资报酬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形成市、县、乡、村“一竿子插到底”的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建设重点要整合种植业、养殖业检测机构,提升检测能力。执法体系建设重点要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实行检打联动。

2、全面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对所有销售出养殖、种植基地的农产品实施产地准出,所有进入常德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市场准入。凡需要进入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对有产地合格证明或已开展送检合格的农产品进行登记录入后,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开展随机抽检;对没有产地合格证明或无合格检验报告的农产品,须经检测合格方可进入市场;纳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的地方,须凭质量合格标识证明入市。农业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同建立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

3、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规模和发展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以粮油高产示范片、“三园二场”(标准果园、菜园、茶园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特色农业园、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力度,提高“三品一标”总量规模和质量水平。开展多种形式营销促销、宣传推介活动,打造具有过硬品质、过硬竞争力的常德农产品品牌。

4.推进信息化管理。结合全国、全省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以及网络延伸,建立以网格化监管为核心,检测评价、追溯管理、物联网控制、标准查询为支撑的“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当前,要在鼎城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追溯平台建设试点。同时,计划建设的常德农产品物流交易展示中心要建立农产品溯源管理信息化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农贸市场在肉类等重要产品上要实现信息化溯源监管。

5、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集中交易市场示范创建工作。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实现示范引领,最后达到整体提质的效果。这也是配合开展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必须要做的重点工作。创建工作,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示范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食药总局《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和规定,落实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规范全市农产品市场销售行为,逐步提升市场管理水平,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编辑:杨超)

(供稿:市人大农业委张文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