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执行《常德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的决议》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关于贯彻执行《常德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关于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的决议》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mdash;mdash;2015年1月14日在常德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市水利局局长 陈安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贯彻执行《常德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的决议》工作进展情况中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请予审议。
2014年,市人民政府及水利部门紧紧围绕“两年全面实现城乡饮水安全全覆盖”的目标,超前谋划,精心组织,积极作为,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各地上报的情况来看,到12月底止,全市已建成饮水安全工程283处,铺设供水管道6万多公里,解决了150.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对2014年的完成情况,目前我们已组织5个检查组,正在进村入户检查验收)。我市的饮水安全工作已连续九年保持全省领先,得到了水利部、长江委、省委省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10月底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来我市视察饮水安全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推进会、长江流域六省农村饮水安全现场观摩会均在我市召开,推介了常德模式,江西、株洲、岳阳等省市先后来我市参观学习。具体来讲,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到位。2014年初,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彻底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大决议,根据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这项工作作为“三大战役”中“民生升温”的重要任务,作为“幸福常德”的一号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集中人力、物力、精力,有力的推动了这项工作。一是强化领导。市里成立了由刘明主任任顾问、武福副市长任政委、晓平副市长任组长的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推进小组,各区县(市)都成立了由书记、县长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体系,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力调度。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王群书记、德睿市长亲自研究谋划。3月26日,召开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动员大会,市几大家主要领导全部出席了会议。6月10日,德睿市长在汉寿县召开了现场调度会。9月9日,刘明主任、晓平副市长召开了推进调度会。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每月听取一次专题汇报,经常组织开展视察、检查、督办等活动。三是严格责任。各区县(市)向市政府递交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责任状,落实了行政首长负责的责任制。市水利局制定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责任表》,将任务和责任明确到了具体单位,落实到了具体责任人。
2.科学规划,注重顶层设计。从2月份开始,水利部门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规模化、运营市场化、管理精细化”的思路,组织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利用2个月的时间,深入重点乡村实地调研,精心编制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的规划方案,做到了因地制宜、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方案确定了全市水厂建设的四种模式。一是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市城区规划500平方公里内的农村人口,全部纳入城区供水范围;对津市市、安乡县、汉寿县等地,整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其他区县的县城及周边地区,分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逐步形成同网、同质、同价的城乡供水体系。二是积极建设规模水厂。依托优质水源,以集镇为中心建设跨乡连片、联网运行的大型集中供水工程,逐步推进农村供水向“一乡一厂、几乡一厂、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按照规划,到2015年底,全市5000至1万人的水厂将达到92处,1万至10万人的水厂将达到113处,10万人以上水厂将达到6处,规模水厂的供水人数将达到440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85%。三是利用现有水厂实行管网延伸。对城镇和农村现有的自来水厂提质、扩容、延管,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厂的供水能力。四是建设分散供水工程。对于居住人口相对分散、不具备建设规模水厂的地方,因地制宜采取联户和分散的方式供水,确保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
3.多方筹措,资金保障有力。按照市委政府确定的筹资办法,2014年全市计划解决115万人,共需资金5.45亿元,其中中央及省投资3.28亿元,市级财政补助3300万元,县级筹措1.84亿元。通过市县各级多方努力,全市共筹措资金7.7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5.37亿元,占全省总数的1 / 5,市级财政落实3300万元,县级落实配套资金2亿元,确保了建设资金。
4.强力督导,确保完成年度任务。2014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变压力为动力,采取超常的办法和措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方面,狠抓工程建设进度。全市各地及早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倒排工期,加班加点,做到了水厂建设与入户工程同步、建设进度与质量管理同步。市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小组对各区县(市)的资金投入、建设进度情况,每月调度督导一次,每月在《常德日报》上公布一次,确保了工作有序推进。在规模化水厂建设方面,全市通过新建、延管等方式,全年共建成供水1万人以上的水厂75处。特别是澧县30万人的山门水厂已全面建成通水,是全省规模最大、全国前三名的农村水厂,汉寿县20万人的沅泉水厂也已建成运行。另一方面,狠抓工程质量监管。在工程建设中,建立了“政府监管、公司监理、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机制,除严格落实 “四制”外(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专门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质量监督项目站,并聘请工程所在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质量监督员,项目监理单位对每处千吨万人以上的水厂都设立了监理部,切实把住了工程质量关。
5.建立机制,确保长效运行。在全力抓好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狠抓水厂长效运行管理,全市农村水厂实现了“三无”的目标,即无亏损、无安全事故、基本无投诉。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初步建立了五项机制。一是建立了农村水厂维修养护机制。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原则,鼎城区、临澧县、澧县等地通过财政补助、从水费中提取的方式,建立了农村水厂维修养护专项资金;鼎城区建立了集“水厂维修养护、水质检测、信息化平台、供水协会”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中心,其他区县(市)将在2015年全面推开这两项工作。二是建立了水质检测机制。澧县、鼎城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县级水质检测平台,每月对供水水质检测一次,各区县(市)卫生部门每季度监测一次,确保了供水安全。其他区县(市)县级水质检测平台正在抓紧建设之中。三是建立了水厂安全监管机制。为确保安全事故可防可控,对供水5000人以上的水厂都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并全面落实了“厂长负责、水利监管、严格考核”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市没有出现一起农村供水安全事故。四是建立了水厂规范管理机制。制定了“水质达标、水量充足、水压稳定、制度健全、运转正常、环境优美”的水厂规范管理标准,目前全市有130家水厂被市政府授予“示范水厂”的称号。从2008年以来,市、县每年都坚持举办农村水厂经营业主培训班。8月中旬,市水利局对150名供水5000人以上的水厂经营业主进行了培训。五是建立了饮用水源保护机制。2014年将“禁投”范围扩大到了全市800座水库(大中型36座、小一型209座、小二型555座),市、县城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水文部门每季度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一次水质监测,每半年对其他水源地进行一次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示。根据11月份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市水源地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的占到了92.6%,其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客观来讲,我市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虽然超额完成了任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地区水厂管理机制还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提高,少数地方对完成2015年度任务缺乏信心,特别是筹资的压力非常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紧紧围绕“城乡饮水安全全覆盖”的目标,进一步强化举措,加大力度,确保2015年全面完成剩余137万人的任务。具体是做到“三早”。一是早发动。计划春节后,召开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总结表彰暨动员会,及早掀起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高潮。二是早开工。2015年全市要完成饮水安全工程545处,工程量是2014年的2.6倍,而且“分散工程多、集中工程少”,分散工程有396处,集中工程有149处;“山区工程多,湖区工程少”,山区占80%,湖区只占20%,是两年攻坚的难点,是硬骨头。市县水利部门根据这一实际,已经提前启动了2015年工程建设,目前开工率已达到35%。后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春节前开工率达到50%。三是早筹资。2015年完成137万人,需要建设资金6.85亿元,其中有计划的只有37.9万人,约1.82亿元,还有100万人没有计划,需要地方筹集资金。因此,落实资金,是确保全面完成任务的关键。我们将督促各地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通过向上争取、财政投入、社会融资等方式,千方百计保证工程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