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
“菊”是日本皇室族徽,是高贵美丽的象征;“刀”代表日本武士文化,是武力和权威的象征。日本文化或者说日本人骨子里留存的“菊”与“刀”的矛盾,被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菊与刀》一书中勾勒出来,即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提起日本及日本人,每一名中国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因为历史原因所导致的深深的屈辱感、仇恨感、排斥感,即使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也难以令人完全释怀,这些情绪甚至掩盖了我们客观看待日本的基本视角。读《菊与刀》的初衷,是想通过一种科学的、客观的视角了解日本人,相对冷静地看待过去和现在的中、日两国,进而本着面向未来的原则思考当前的中日关系。因笔者视野所限、专业所限、水平所限,仅仅做一些浅薄的探讨,权当读书笔记而已。
对于这本书的由来,金克木先生曾在1981年的一篇文章《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中提到:二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而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致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研究成果之一。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细致地揭示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对以天皇为金字塔顶的严格等级制度的遵从,极端的自我牺牲精神(忠诚),耻感与报恩(仇)文化,以及对个人德行、修养的极端重视等充满矛盾的国民性。最后报告给出推论:日本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惊人的一致,事实发展也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美国及其盟友成功地使日本宣布投降,从而尽快地终结了二战。之后,美国逐步将自己先前的敌人改变成为自己坚定的盟友而同时保持其“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从目前来看,美国的决策对于美国甚至日本而言是正确的,这得益于美国所进行的专业而细致的研究,见微知著,使原本极其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对日政策是建立在对日本文化以及日本国民性的细致研究基础上,以理解彼国所看重的文化和传统为基本前提,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的研究和建议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比于日美关系,中日关系有其复杂性,中国作为被侵略国、二战的主战场之一,所受到的毁灭性打击和遭遇的人伦悲剧罄竹难书,美国所受的影响无法与此相提并论,这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泯灭的,这也是导致中日关系始终难以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没错,日本必须对此负责。但是,换个角度,中国民间一直以来弥漫着浓厚的敌对和仇恨情绪,让大部分中国人当仁不让地占领了道德的绝对高地,在谈到对待中日关系的态度时,几乎无可辩驳、无需深究地选择了消极态度。这种态度深深地反应在影视作品、传媒、书籍刊物之中。这个因素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中日关系缺乏民意基础,处于一种难以阔步向前的状态。
我们应该在坚持历史不容忘却的前提下,冷静地审视中日关系的改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谋略被美国政府和本尼迪克特运用得炉火纯青,他们抓住了日本人的民族特性,运用了良好的策略,以至于现在的日本依然对美国俯首称臣。然而,我们了解日本民族和日本人吗?我相信很多人可以罗列出日本70多年前在中国犯下的诸多罪恶,却讲不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被愤怒和仇恨蒙蔽了双眼。我们对“日本过去如何对待中国”异常敏感,但从不深究“我们是如何对待日本、看待日本的”“日本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中日之间要真正解开死结,官方应积极主动地改善两国关系,民间应开展深入的、多层次的交流。不要把日本民族仅仅看成一个犯了罪、造了孽的民族,这个民族不仅有“刀”也有“菊”;同样,中华民族确实有灾难深重的过去,但我们更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底气,也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自信和大国胸怀。
或许,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日本坦然接受中国的崛起,服气甚至服从强大的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期待看到的。正如《菊与刀》里所展现的一样,日本国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其外交政策更加的灵活,硬碰硬不行,那就服软学习,实力对比悬殊,那就在听命中谋生存。在美日关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日本的外交底线,那就是只要在保留主权的前提下,可以向强大的国家、先进的制度、优秀的文化俯首称臣。
王毅外长曾说过:“中日关系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在于日本能不能真心接受和欢迎最大邻国中国的重新发展和崛起。就现实意义而言,中国的发展已经给日本带来了重要利益,但从心态上讲,似乎日本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有无可能让日本人真心接受和欢迎中国重新发展和崛起?当然有可能!这需要中国实现高度现代化,不仅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上具备压倒性优势,同时也要在文化魅力、文明力量上更胜一筹。
(作者:市人大常委会联工委 刘兵)
(编辑:曾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