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监督再发力 专项评议又出发——《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评议市人民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解读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市场经济就是“候鸟经济”,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在哪建。持续优化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以增强竞争优势、保持领先位势,已成为各城市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城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先手棋”。
2019年2月20日,《常德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评议市人民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简称《评议方案》)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获表决通过,标志着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开展的专项工作评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要持续抓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评议,动真格、出实招、求实效,进一步优化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助推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发展战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德睿在此次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再次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评议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9年,是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评议的第二年,也是评议工作的巩固提升之年。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标准不降、持续发力,“要讲求实效,坚持问题导向、集中精力、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通过评议促进常德经济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沈习淼在3月26日召开的2019年评议市人民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
近年来,实践证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工作评议,有效地增强了人大监督工作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也评出了声势、评出了动力、评出了实绩,最终达到了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群众受益的目的。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专项工作评议,是加强全市民主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推动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增强人大监督工作实效的重要举措。
根据市委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从2018年起,对市人民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评议,力争三年实现政府工作部门评议全覆盖。这项工作评议,既是市委交给市人大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人大加强监督、支持政府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更是人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立足当前实际、助推常德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当下最受关注的概念之一,是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的事情。发展不会止步,只有营造更加良好的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才能让常德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是所有常德人大代表的共识。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与党委同向、与政府同力、与人民同心,对市发改委等12个市政府工作部门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评议,举全机关干部之力、举全市人大系统之力、举全市人大代表之力,精心组织、市县联动、扎实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预期目标。整个过程、评议结果得到了市委的高度肯定、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充分认可和群众的广泛关注,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持续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评议方案》出台反复斟酌,几易其稿
让政府“放权”、对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给市场“腾位”,这是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评议的发力方向。为起草好今年的《评议方案》,早在2018年11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评议领导小组召开专题调度会,专门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市人大常委会3个专项调查组、市人民政府优化办以及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领导小组对2019年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评议的意见建议。综合去年市县人大评议工作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年初拿出了《评议方案》(草案),并在今年1月17日的市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一委两院”联席会议上当面征求了各方意见。期间,多次对《评议方案》进行了修改。2月2日、2月12日,又先后提请市委常委会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进行了审议。按照会议意见,市人大评议办对《评议方案》又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随后又书面分别征求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2月20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评议方案》。
2019年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如何评议
“人大依照法定权限、法定范围和法定程序,从严从实、依法依规开展评议,就是要监督政府依法履职、积极作为,力争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确保在全市上下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人大常委会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先蒙在今年评议动员报告中提出了期望。
同时,今年的《评议方案》也给出了答案。
聚焦问题不变
紧跟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执行年”行动和紧扣市委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发展战略,切实履行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职责,围绕企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聚焦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域的工作监督,推动形成优惠宽松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保障。
市县联动不变
继续坚持市县联动,《评议方案》明确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既要迅速成立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参照市里的工作方案,结合区县实际,确定相对应的评议单位,包括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和西洞庭管理区、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在内,都要同步抓好本地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实行上下联动。同时,要积极协助市人大常委会,认真组织辖区内的市人大代表进行走访调查、评议测评,确保形成联动推进、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明察暗访不变
根据《评议方案》,评议调查阶段继续采取广泛走访调查、专项评议调查、集中评议调查三种方式同时进行。“明查”就是要对照评估的两大项目、评议的四大重点,建立台账、列出清单,一项一项查证核实,不漏项、不加码,一碗水端平,保证“扣分”令人信服。“暗访”就是要依托专项评议走访调查、代表小组活动,设立举报电话邮箱,委托第三方机构,以及通过不定时、不定点、不打招呼等随机方式抽查、了解被评议单位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上的开展、落实情况。“明查”与“暗访”两路并进,把听到的、看到的、反映的、举报的、通报的各类问题线索、典型案例悉数掌握,让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和事无处遁形,并为交办问题、推进整改提供线索、提供思路。
拓宽监督不变
在评议调查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今年继续发布了《关于设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评议投诉举报电话的公告》,4月中旬—7月下旬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可以通过举报电话和邮箱积极反映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相关问题。
强化舆论不变
根据《评议方案》,在市级主流媒体网站、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客户端以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评议简报》广泛宣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评议活动开展情况,宣传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良好氛围。
问责态势不变
今年继续加大对破坏发展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本着从重、从快、从严的高压态势,认真落实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的一系列规定,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一片,切实做好警示教育和宣传引导作用。
严肃纪律不变
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评议环境,确保评议结果的客观、公正、高效,评议纪律“七严禁”规定继续执行:(1)严禁接受被评议单位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以及宴请、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2)严禁说情、打招呼、表态许愿。(3)严禁组织或参与可能影响公正评议的非组织活动。(4)严禁利用工作评议之机找被评议单位办私事、谋私利或借机打击报复。(5)严禁以威胁、欺骗、利诱等手段干扰、阻碍工作评议的正常开展。(6)严禁未经批准对外公开相关评议信息。(7)严禁其他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影响评议结果的行为。“七严禁”规定适用于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全体市人大代表、委托的第三方机构、被评议单位、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参与评议的相关单位、企业负责人、服务群众、优化环境监督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结果运用不变
今年继续坚持四条评议结果运用原则:(1)对评议测评排名后三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当次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表态发言。(2)评议情况以及评议结果,由市人大常委会报送市委,通报市人民政府、市监察委员会,并在媒体上进行公告。(3)对评议测评排名后三位的,在市直单位年度绩效评估中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4)对评议测评排名末位,并且发生损害经济发展环境重大案件、造成重大损失、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报请市委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作免职处理。
今年评议有哪些新变化和新亮点值得期待
经济发展环境是“软实力”,但需要“硬措施”来托底。相比2018年的评议工作,今年的《评议方案》有不少新变化和亮点。
选择对象更合理
今年评议对象的确定,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为了切实提高行政审批等便民服务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突出评议重点和实效,只选取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为评议对象,其他单位和部门都没有纳入范围;二是按照市委关于人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评议三年将政府工作部门全覆盖的要求,2018年已被评议对象,今年不再评议;三是考虑全市机构改革因素,因机构改革新设立、新组合的部分单位,今年暂不列入评议对象。
根据《评议方案》,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市林业局等12个市政府工作部门作为2019年的评议对象。
评议内容更科学
今年评议重点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在全面了解近两年来(2018年以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基础上,在2018年评议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围绕“最简的审批、最宽的准入、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最省的费用和最规范的监管”目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突破一批改革难点;针对企业和群众“最烦”“最痛”“最怕”和“最盼”,将今年的评议重点调整为政务服务、行政执法、依法履职、监督管理四大方面的内容,集中征集、梳理、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聚焦政务服务情况,增加了以下4项内容:(1)进驻窗口事项梳理不全面、进驻不彻底、授权不充分、工作流程不顺畅的情况是否存在;(2)办事环节繁琐、擅自增加申请材料、拖延办理时限、涉企收费不公开等情况是否存在;(3)推诿扯皮、“踢皮球”等不担当的情况是否存在;(4)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是否存在。
聚焦行政执法情况,增加了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是否落实等1项内容。
聚焦依法履职情况,增加了以下6项内容:(1)对“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强行阻工”等损害项目施工环境的情况处理是否及时有力;(2)是否存在涉黑涉恶案件背后的腐败问题和“保护伞”;(3)对拖欠企业工程款、物资采购款、保证金等涉企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是否及时有力;(4)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混乱情况是否存在;(5)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等事项是否到位;(6)落实“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减证便民”工作是否到位。
聚焦监督管理情况,增加了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否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等1项内容。
程序设计更紧凑
根据《评议方案》,今年工作评议分为动员部署、评议调查、整改落实、会议评议4个阶段。其中,整改落实阶段从8月上旬—11月上旬长达3个月,在顺序上也由去年放在最后调整到了会议评议阶段之前,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市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代表、群众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在测评打分时更有事实依据、更加有的放矢、更能推动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增强评议的客观依据,推动问题的实际解决。
走访调查更全面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项评议调查组由去年的3个增加到4个专项评议调查小组,分别深入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市城区政务服务、市行业商协会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测评点及监督员,并且新增设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测评点,聘请了一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员和市民群众代表,并将全市在建的重大项目建设施工环境纳入到走访调查的范围,以问题为导向拓展走访调查的广度和深度,采取座谈交流、明察暗访等形式,重点走访调查收集被评议单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并形成调查报告。
专题询问更给力
根据《评议方案》,今年在测评环节新增加了专题询问环节。11月份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增设了一个专题询问环节,旨在直面问题、推动解决。询问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通过专题询问实现更大范围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回应民意关切,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问原由、问案例、问措施、问办法、问结果,问出影响、问出效果、问出压力、问出权威,这也为提升人大履职实效带来新的气息和能量。
结果公布更严谨
今年的评议结果继续实行100分制,由日常评估与民主测评两部分构成,日常评估从去年的30分减少至20分,民主测评从去年的70分增加到了80分。
为进一步反映真实的社情民意,会议集中评议阶段,除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外的市人大代表测评将采取区县同步、同一天的方式进行。此外,对于区县测评结果,不现场公布,现场封存后由市人大评议办集中监督拆封统计,随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测评结果最后一并公布。
新时代新征程,当“要素红利”逐渐让位于“创新红利”,“政策红利”逐渐让位于“制度红利”,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价值更加凸显,深化改革的宝贵机遇弥足珍贵。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老百姓和企业心中的经济发展环境之“最”,呼唤我们激发“人大监督再出发”的更大决心,砥砺“环境优化不止步”的更大干劲。
编辑:贺 潇
作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