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代表的环保情—记石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戴海蓉
2013年元月,时任石门县住建局副局长的戴海蓉荣幸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作为一名普通基层干部,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朋友们点赞、亲人们高兴、同行们羡慕。可是在她的内心里,时刻纠结难忘的是“农村垃圾如何处理”的问题。几年来,她“死磕”这一全国性的难题,找专家咨询、到外地取经、下基层调研、去点村指导,终于探索出了一套农村垃圾治理的方法,出色地履行了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2019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戴海蓉被评为常德市首届“最美绿色卫士”荣誉称号。
“垃圾”建议引重视
戴海蓉长期在建设领域工作,又曾经到乡镇分管卫生创建工作三年,深知县城垃圾围城、农村垃圾泛滥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特别最让她忧心忡忡的是发现广阔的农村处理垃圾的方式主要是自行焚烧,不能焚烧的丢弃在溪沟河边,或者就近简易填埋所造成的第二次污染。
为了逐步解决这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职责,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交了《关于垃圾源头分类的建议》,主要针对农村垃圾无收集、无处理的严峻形势,提出“垃圾实行源头分类”是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必然选择。很快,就获得了国家住建部城建司市容处的回复,并由此结识了垃圾处理领域的资深专家,住建部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工、环境专家刘晶昊。
建立一套集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完整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操作层面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案例。在刘晶昊专家的亲自指导下,戴海蓉联合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历时一年时间,完成了《石门县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管理规划》。正如刘晶昊专家所说的,“这个文本在国内是开先河的,没有先例,以后其他地方要仿效,这个本子就是范本”。
在编制这个规划的过程中,她通过广泛调研,获得了大量数据。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三次会议上,她再次分别提交了《关于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工作的建议》和《关于农村垃圾处理的建议》。这两份建议中,她提出一是各地要科学编制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规划;二是要以农村为重点推行垃圾源头分类,建立资源回收系统;三是建立合理的税费制度,使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保证垃圾收运处理;四是农村垃圾处理必须无害化,破解难题的核心工作应该放在“分类减量”上,生活垃圾处理要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建议提出后,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垃圾治理工作,全国人大专门召开了环保专题研讨会,国家住建部提出开展了“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五年专项行动”,常德市也颁布了《常德市城市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在全国各地真正形成了一个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新局面。
深入调研解难题
围绕农村垃圾处理问题,戴海蓉几乎每天都在思考,除单位开会,或者需要在办公室处理公务外,一般都要出去到街道小区看看,听听居民的反映;有时候还利用休息日也开着自己的小车到附近农村转转,了解垃圾收集和分类等情况。正如同事们所说的:戴主任时刻讲的是垃圾如何分类,经常看的是垃圾如何处理,真是成了一个“垃圾迷”。
对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始有很多干部群众思想不通,有人认为农村生活垃圾露天焚烧,因为地大人稀,产生的剧毒物质二噁英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还有人认为农村源头分类很麻烦,群众素质不高,工作难做。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她把国家住建部的专家请来,召开农村垃圾处理座谈会,自己到处宣讲有害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广泛宣传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并牵头列出了农村垃圾中的有害物品名目供乡镇、村居在宣传栏中公示,提升了干部群众环保意识。
推进农村垃圾从源头上分类,关键是解决怎么分,分了怎么处置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他先后到国家住建部向专家咨询,到长沙县、攸县、宁乡县、津市市参观考察,到石门县22个乡镇、街道和220个村居走访调研,写出了《关于石门县农村垃圾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和《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建议》。
“低成本、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戴海蓉一开始就确定了垃圾分类工作目标。“把农村垃圾分为有机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惰性垃圾和其他垃圾五类,其中可回收垃圾分为塑料、玻璃、金属、织物和纸五小类,要求有机易腐垃圾不出户,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进村级回收站分类存放,以备转运,惰性垃圾就近填埋,其他垃圾通过村级有偿收集后进镇级垃圾中转站,托运至县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戴海蓉亲自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细则。
在她的建议指导下,各地取缔现有的混收混运系统,建立分类回收存储系统,村级只建分类回收站,明确村保洁员为垃圾分类责任人,实现有偿服务。
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各地不断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力度。以石门县为例,县政府成立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办公室,县财政投入资金8703万元用于垃圾中转设施建设、简易填埋场建设、垃圾收集池建设、分类桶、保洁员工资等,还每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全县环卫运营,形成了长效化的管理机制。
试点探索创模式
要探索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关键要看在农村行不行得通,将规划落实到实践中,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广。2015年两会期间,戴海蓉再次来到国家住建部,认识了村镇建设司的鞠博士,当她向鞠博士提出希望在石门县推行垃圾分类试点时,鞠博士积极支持,并愿意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坚定了她做试点的决心。
按照专家的意见,做试点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垃圾收运系统,解决当前农村垃圾无处去的问题,然后再开展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等精细化工作。可是做项目钱从哪里来?在住建部的大力支持下和石门县政府的积极配合下,戴海蓉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了石门县城乡垃圾一体化转运系统项目,争取专项资金350万元,这为项目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门县壶瓶山镇是一个山区镇,也是一个旅游镇,距县城110公里。长期以来,这里的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戴海蓉认为这里垃圾分类具有代表性和系统性,于是,她选择壶瓶山镇大胜村作为试点村。
2015年8月,大胜村垃圾处理试点启动后,她10天半月住在村里,挨家挨户指导老百姓如何分类。起初,不少群众怕麻烦,不愿意分,她就苦口婆心的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并手把手的传授垃圾分类的方法。在她的耐心宣传和指导下,村支两委与各农户签订了责任状,并定期联系废旧物品回收公司和环卫部门为群众收垃圾、运垃圾,真正在全村形成了一个村里支持垃圾分类、党员带头垃圾分类、群众自觉垃圾分类的良好风气。
正如时任县环保局局长朱建业所评价的:戴代表在垃圾分类问题上,吃了千辛万苦,自己办点,自己到处跑。尽管碰壁,尽管有些人不支持,但是她还是抓了。我认为最明显的成效就是农村垃圾变少了,农村环境变好了,群众的生活观念变化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胜村的试点成功后,戴海蓉撰写了《建设回收系统精细化管理——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实践探索农村垃圾治理方法》一文在住建部优秀期刊《小城镇建设》上发表,住建部村镇司领导对她提出的“从户到村到镇的垃圾分类回收运输系统”非常认可。2016年10月,戴海蓉应邀参加了住建部在浙江金华举行的全国农村垃圾分类现场会,并在会上介绍大胜村垃圾分类经验。
执着和坚持,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更是戴代表最可贵的品德!(作者: 尹尚武 编辑:高进平 审核:马景平 石门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