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县乡人大>石门>详细内容

湖南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贫困县石门甩掉穷帽奔小康

发布时间:2019-11-04 信息来源:人大常委会 浏览次数: 【字体:

湘鄂边陲的石门县,是革命老区县,因山高林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头上戴着 “湖南省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贫困县”贫困帽子。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石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把消除贫困作为第一使命,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以提高扶贫开发效益和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标,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向贫困发起总攻,奏响了一曲扶贫战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石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牢记承诺,尽锐出战,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实现了包括县人大领导在内的所有县级领导包联、驻村工作队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联三个全覆盖。为确保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石门县建立周调度月推进常态化运行机制,月月开展空城行动,围绕“三讲一颂一会一心愿一评选”工作要求,不断提升群众认可度;按照“十看帮扶法”,对全县人口逐户逐人识别,摸清贫困底数,精准到户到人,实现了从“一锅煮”式的扶贫向“精准滴灌”转变。

断穷根,靠产业,石门县围绕农业优势做文章,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近年来,石门县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发挥地理优势,将柑橘、茶叶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大力发展烟叶、石门土鸡、岩蛙等众多特色产业,全县315个村每村都发展了1个以上主导产业,真正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同时,通过依托湘佳牧业、渫峰茗茶、汉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基地+贫困户”等模式,使贫困群众就业有出路、增收有渠道、脱贫有途径,确保贫困户稳步增收。

为确保贫困群众精准受益,石门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夫,扎实开展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助残、兜底专项保障行动,投入5.9亿元,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的方式,稳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累计投入资金9.3亿元,创建合格学校61所、标准化学校30所,通过“送教上门”“四包一”等措施,确保了石门县无1例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2015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助学金2亿多元,1054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开通贫困人口就诊“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着力构建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民政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减免、健康扶贫专项救助基金等 “六道医疗保障线”,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石门县还扎实推进贫困村道路、电力、卫生室、文化广场、安全饮水、广播电视、信息宽带等重点工程建设,将致富路修到家门口,安全水送到群众家,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标准化卫生室配套完善,农村电网、网络通信、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彻底改善。同时,县委县政府独辟蹊径,按照“聘任一人、引领一群、带富一方”的工作思路,在“两新组织”代表人士中聘任名誉村主任,让其纵横驰骋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让其成为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生力军,凝聚起广大的社会合力。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小康,目标所在。在三年脱贫攻坚战中,石门县的广大党员干部们怀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着信念,用“钉钉子”精神奋战在扶贫一线,2018年6月,石门县迎接了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贫困发生率0.9%,漏评率、错退率均为零,群众认可度96.48%,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打造了湖南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至2018年底,全县122个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贫困人口脱贫25593户7994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1%。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下一步,石门县将继续紧跟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后帮后扶,用足用好各类扶贫资金,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确保贫困户脱得掉、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作者:石门县人大常委会民族华侨外事委员会邱正鑫、杨小虎 编辑:高进平 审核:马景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