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0年4月30日在常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市水利局局长 胡世满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1.基本情况。自2006年我市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以来,全市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18处、分散工程3.95万处,基本解决了全市515万农村人口(县城以下)的饮水安全问题。主要经历了三个建设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至2013年,中央和省级下达给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11.58亿元,解决了2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第二阶段:2014年至2015年,市委市政府把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攻坚,两年筹措建设资金16.68亿元,全面解决剩余28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第三阶段:2016年至2019年,共投入资金8.5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202.99万人,截至2019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2%。
2.发展模式。全市农村供水主要是实行三种模式。一是城乡供水一体化,服务农村人口69万人。对市城区规划范围500平方公里内的农村人口,全部纳入城市供水范围,由市自来水公司对32家农村水厂进行接收与收购,实行直接供水到户或通过农村水厂转供到户,共解决了武陵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常德经开区和鼎城区部分乡镇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对津市市、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等地,整县、整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农村人口24万人。对其他区县(市),依托县城城市自来水,实施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分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农村人口15万人。二是区域供水规模化,服务农村人口398万人。418处集中供水工程中,日供水1万吨以上的7处、覆盖102.3万人;日供水5000~1万吨的7处、覆盖24.7万人;日供水1000 ~5000吨的149处、覆盖208.4万人;日供水200~1000吨的145处、覆盖50.2万人;日供水200吨以下的110处、覆盖12.4万人。三是因地制宜分散供水,服务农村人口48万人。对于居住人口相对分散、不具备建设规模水厂的地方,因地制宜采取联户和分散的方式供水,确保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
3.管理情况。一是出台了管理办法。2016年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出台了《常德市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法》,从制水、供水、检测、安全监管、工程维修养护等方面,明确了管理目标、内容和措施。二是完善了配套设施。全市已建成农村供水市级水质检测平台1处、县级检测平台8处、水厂自检平台153处,安装视频监控的农村水厂有155处,为保障供水水质和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开展了示范创建。按照“水质达标、水量充足、水压稳定、制度健全、运转正常、环境优美”的目标,全市已创建“农村饮水安全示范水厂” 130家、“长效机制示范水厂”40家。四是加强专业培训。坚持每年举办农村饮水安全培训班,市、县共培训农村供水从业人员2万多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虽然实现了城乡饮水安全全覆盖,但受水源水质变化、早期投入不足、建设标准偏低等因素影响,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水质达标率低,尤其是总大肠菌群、浑浊度等指标不合格。二是供水不正常,部分水厂一遇逢年过节或夏季用水高峰期,就出现水量不足、水压偏低,甚至出现停水现象;部分贫困人口仅仅是达到了饮水基本安全的标准,还存在着水质不稳定、极端天气缺水的问题。三是管理不专业,部分工程效益发挥不够,难以长效正常运营。
三、解决的思路与措施
1.工作思路。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经营管理专业化”要求,开展全市农村安全饮水“三年提质改造行动”,计划全市建设34个万吨规模以上的大水厂,全部采用江河水或大、中型水库等优质水源。
2.基本原则。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政府负责统筹区域规划,组织招商引资,分步推进建设,出台建设、经营及扶持政策,实施供水安全监管;引进符合条件的央企、国企,采用PPP项目模式,参与大水厂投资建设和管理经营;全市争取引进5-10家具有投资能力和专业化管理水平的公司,从2019年起到2021年完成全市农村安全饮水“三化”提质改造。
3.主要措施。一是采用大水厂制水,小水厂买水供给用户,确保供水水质、水量。二是取缔不合格水源和水质不达标的小水厂,对那些水源、水质无法达标的水厂,依据有关政策,实施关闭、收购供水设施,并入大水厂管网。三是实行清产核资,收回国有投资占主体的小水厂,用资产入股大水厂,政府、集体、个人不参与水厂经营管理,大力支持大水厂建设经营。
四、下段工作安排
1.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根据全市规模水厂总体规划,督促指导各地加快推进项目立项、设计、审批等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启动建设。同时,各区县(市)根据实际情况,将大水厂项目纳入了“十四五”县级农村供水保障规划,切实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各个大水厂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两西”区域大水厂正在进行可研编制,临澧县澧北大水厂、澧县码头铺镇杨花桥水厂初步设计已完成并取得批复。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继续巩固与北控水务、北京首创股份、天津创业环保等公司的合作成果,主动对接有投资意向的央企、国企,引导参与我市大水厂投资建设和管理经营。目前,“两西”区域大水厂已与湖南水利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北控水务、天津创业环保等有意向的公司进行了多次对接。
3.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今年我们将加快推进在建的13万人的临澧县天露泽大水厂、15万人的安乡县同兴大水厂新建工程,争取完成18.5万人的汉寿县沅泉大水厂提质改造工程、6万人的津市市谢家堰水厂改扩建工程,及早开工建设30万人的“两西”区域大水厂、12万人的临澧县澧北大水厂、6万人的澧县码头铺镇杨花桥水厂等,切实惠及当地群众。
4.加强运行监督管理。一是规范水厂自身管理。对在岗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健全水厂制水工艺流程,提高水厂水质自检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全市疾控、水文部门加强水质监测和检测,特别是加大区县(市)疾控部门对水厂水质的监测频率,对不合格、不达标的实施严厉处罚。三是加大对现有水源地保护力度,落实相关保护措施,对季节性、偶发性水源污染及时处理到位。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农村饮水安全,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局。下段,我们将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坚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工程进度,强化质量监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健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