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重点工作>工作监督>农业农村>详细内容

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9-01-23 信息来源:人大常委会 浏览次数: 【字体:

常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常德市人大农业委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人大常委会已于2016年下半年组织对全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的报告情况,又结合近两年我市人大农业委牵头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重点到澧县、汉寿、桃源、武陵、鼎城、西洞庭、西湖等地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督查检查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各区县市人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的自查情况,在综合上述几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完成了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报告。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的基本评价

我们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我市的贯彻实施,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农民增效增收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宣传培训,推进基础建设,强化监管执法,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行” 活动和“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连续15年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促进了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1宣传培训抓得比较热,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市、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途径,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主题日活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组织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开展现场培训,组织全市农业系统干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学习考试和竞赛。通过广泛深入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社会知晓度逐步提高,广大涉农生产者、经营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明显提高。全市基本形成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良好氛围。

2.体系建设抓得比较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水平逐步提升。从检查情况看,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龙头、县级检测站为骨干、乡镇检测室为基础、基地和市场自律检测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于2014年通过资质认定和能力考核,具备了定量检测能力。市县乡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市政府安排450万元专项经费,为全市所有乡镇检测室和部分蔬菜基地配备了速测设备。同时,重点推进了鼎城区、桃源县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在两县启动了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和健全以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合格证为标志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2017年7月,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现场会在鼎城成功召开。

3.标准生产抓得比较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不断夯实。从检查情况看,我市以厅市合作(市政府与省农业厅合作)为抓手,以标准制订、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为抓手,加大了标准化技术制定和推广力度。全市先后制定224项农业技术规程(规范)和地方标准,累计达573项,基本建立健全了水稻、蔬菜、茶叶、生猪等十大产业标准体系。加强了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市建设市级标准化示范园区200个、县级示范园区108个,全市油菜、水稻、柑橘、蔬菜标准化覆盖率达70%,生猪、家禽、水产标准化覆盖率达75%,烟叶、茶叶、葡萄基本实现标准化。全市共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247个,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620万亩,“三品一标”农产品占上市农产品六成以上。标准化建设,为我市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与监管打下了良好基础。

4.责任清单抓得比较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不断强化。加强属地管理责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加强部门监管责任,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职责;加强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全市主要生产基地都指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人,对规模养殖生产经营企业(场、户)推行监管责任公示制度并落实包保责任制,建立了生产档案、进货查验、农兽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和公开承诺等制度。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归口协调、分工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5.监管执法抓得比较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不断扩大。加强了产地环境监管,全市建立部省级环境监控点29个,市级动态监控网点60个。持续开展了“红盾护农”、“农资打假”、“ 清源行动”等专项行动。2017年,市相关部门及时曝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十大案例,在全市形成了较大震慑效应。加强了投入品管理,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进货查验备案、索证索票、实名购买和违规经营“黑名单”制度。近年来,全市审查确定合格农资店3240家、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496家,责令整改不合格农资店1183家。加强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每年检测农产品30万批次以上,农产品没有达标不准出园区、出基地;检测“瘦肉精”12万份,畜禽水产品1000批次,对不合格的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二、贯彻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检查的情况看,虽然我市在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也比较明显,但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时有疑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耳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时有缺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1.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安全状况信息缺乏了解,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名优产品等意识不强,为图便宜购买大路边没有检测、来路不明的蔬菜水果;少数生产者心中只有“利”,不依法律、不顾他人、不管质量,片面追求效果,盲目用药、销售者缺乏行业自律意识,极少数不法商贩违规使用禁药,造成运输途中农产品再次污染。“城市污染农村的土和水、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的互害模式令人担忧。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比较缺位。监管上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政出多门、能力缺失。法律赋予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比较分散,依法执法、高效执法、常态执法需要理顺;常态化监管力度不够,乡镇市场“白板肉”时常出现,农贸市场无证经营、散装农产品标签不规范、运销台帐不规范不齐全也比较普遍;违法线索掌握不够,执法打击不力,查处案件数量不多,打击震慑力不强,还存在禁用农药清缴不彻底、水产品使用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畜禽产品滥用抗菌药物、私屠滥宰和肉品注水等问题;末端监管缺位,乡村两级监管手段简单,日常监管相当薄弱。

3.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比较乏力。从检查情况看,区县(市)根据市里规定,要求每年投入300万的硬任务,虽然都安排了数额不等的标准化建设项目资金,但数量不够、到位很不理想,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滞后。除市级和部分大型标准化基地的检验检测设备能基本运转外,区县(市)一级检测中心普遍因资金不够运转艰难,有些地方抽样速测都难以保证。常德经开区樟木桥街道办事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仅能从事农产品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速测,其他项目无法开展。专业检测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乡镇一级的力量薄弱、装备落后。桃源县普遍存在无专业无专职检测员,汉寿县仅有5个乡镇明确了兼职检测员,半数以上检测室未达到省里要求。

4.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比较薄弱。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依靠的是良种、良法、良田、良态。从检查情况看,很多地方的土壤已被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等污染,水污田脏、远无良态,激素瓜、镉大米、增甜桔等“问题农产品”在增多。检查发现,灌溪工业园工业废水直排渐河,严重影响下游农业生产,武陵区的蔬菜土壤和水稻土壤抽样检测,大多存在土壤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三、深入贯彻实施的几点建议

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好市场力量、行政力量、社会力量,推动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齐头并进、扎实到位。建议市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的负面效应。新闻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政策法规、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等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真正把食品安全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提高食品安全工作在考核中的比重。

2.强化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一要解决好乡镇市场“白板肉”、城市注水牛肉和无牌经营母猪肉的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完善监管机制;二要解决好禁用农药兽药屡禁不止的问题,切实推进农药兽药经营条件审查、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实行严格倒查追溯;三要解决好检测设备不足与闲置浪费并存的问题,充分利用和整合各区域、各部门现有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力量,建设全市一盘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四要解决好灌溪工业园废水排放污染农田菜地的问题,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严格禁止工业废水直排。

3.强化投入保障,着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一要增加财政专项预算。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和检验检测、执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充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继续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支持。二要配足检验检测设备。全面推进区县市农产品质检机构计量认证和资质考核。积极推行乡镇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和资质考核,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规范化建设。三要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市、县人民政府要研究制定招揽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政策,该给编制的给编制,该给待遇的给待遇,以优厚的条件留住人才、稳定检验检测人员队伍。特别是要落实好乡村监督员、组协管员和基层检测员队伍的基本待遇和技能培训。

4.强化全程监控,着力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屏障。要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原则,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一要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和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安全。二要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把好产地准出关和市场准入关,加大对外来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力度,防止不合格农产品流向市场。三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态监测。加大产地和市场的检验检测力度,增加监测数量和频次,确保监测品种和范围的全覆盖。四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建立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和咨询投诉平台,建立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切实加强各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组织依法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查处结果全部公开曝光,确保全市人民吃得安全放心

5.强化城市创建,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整体安全水平。2018年,我市确定了创建全国“食品安全城”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城”双安双创目标,市县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必须对照验收细则要求,按照创建时间节点,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部门监管水平,形成齐抓共管的推动合力。要结合双安双创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农产品绿色、有机认证国省品牌,高标准建立起覆盖全市范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整体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全市人民筑起一道更加坚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屏障。

2018年8月1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