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情况的报告
——2019年8月28日在常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李百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情况,请予审议。
一、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产业扶贫工作紧扣精准扶贫这一核心要求,按照“四跟四走”的工作思路,帮扶产业更加全面,帮扶投入更加多元,帮扶政策更加完善。自2014年以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农业产业扶贫投入达64627.841万元,发展产业扶贫项目4073个,项目覆盖、带动贫困人口32.35万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1.提升站位,强化责任落实。将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来抓,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一是明确组织领导。建立产业扶贫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分管市领导、农办主任召集制,农业农村部门成立产业扶贫办公室,实行产业扶贫工作月调度、季推进、年结账。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立足全市产业优势,出台了《常德市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和《考核细则》,重点在粮食、茶叶、油茶、畜禽、蔬菜、水产等产业方面发力,编制了396个贫困村产业脱贫计划,每个村都有一个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并引导带动贫困户参与,逐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三是落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湘农联[2017]150号文件要求,推动区县市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明确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第一书记及帮扶工作责任人,落实产业扶贫任务,强化考核,加强资金绩效评价,严格项目和资金监管。
2.立足优势,聚焦产业发展。立足地方特色资源,重点围绕柑橘、茶叶、油茶、家禽养殖、特色水产、蔬菜等产业,着力建设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一是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以“三品工程”为主导,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组织扶贫高档优质农副产品参加 “常德品牌•中国品质”推介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城际合作平台,以及参加“2019湖南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深圳)产销对接活动”,扶贫高档优质农副产品成功打入一线城市市场,有力促进了全市优势产业发展,今年“常德香米”核心区面积达25万亩,新增1个国家级园区、10个省级示范园、1个省级产业园、1个省级示范片。二是推动经营主体壮大。严格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千企帮千村”行动,实现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群众出力的产业扶贫模式。强化特色产业乡镇在产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桃源茶庵铺镇荣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牧业小镇、食用菌小镇、脐橙小镇、杂柑小镇、朝鲜蓟小镇等建设来势向好。三是争取扶贫项目落地。2018年以来,争取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资金5090万元,在产业扶贫项目的带动下,全市新造和改造各种果园面积达到6万亩、油茶改造近20万亩、老茶园改造1.15万亩、稻虾种养增9.12万亩、甲鱼增3万亩。
3.强化指导,提升帮扶质量。一是落实派驻制度。从产业能人、扶贫专干、农技人员、村组干部中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派驻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开展政策宣传,引导产业培育,激发内生动力。在396个贫困村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638人,在1036个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1247人。二是开展技术指导。依托自然禀赋,结合群众实际,抓好技术培训、产业培训,制定生产发展计划,为群众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项目、技术入户,实现产品出村入市,共技术指导13203次,协调产业帮扶资金14587.22万元。三是做好信息对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下乡入户,建立生产基地等,帮助困难群众销售农产品,实现农产品销售11.57亿元,引导5.18万户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结对帮扶6.17万户。
4.探索模式,建立联结机制。主要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方式,通过劳务务工、土地流转、订单收购、生产托管、技术培训、按股分红等有效措施,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提升产业扶贫效果。2018年,全市396个贫困村,成立专业合作社472个,入社贫困户1.76万户;有产业发展能力意愿的贫困户7.58万户,得到帮扶的达99.8%;2.14万户与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联结的贫困户户均收益3679元;4.96万户与专业合作社联结的贫困户户均收益2851元;0.8万户与种养大户联结的贫困户户均收益3665元;0.8万户与家庭农场联结的贫困户户均收益3578元。今年来,全市396个贫困村,具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7.18万户,99.2%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预计户均收益将达到近4000元。如湘佳牧业公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13个乡镇95个贫困村(居)、4224户贫困户参与土鸡养殖,每户年均纯收入可增加近1万元。
5.整合资源,保障资金投入。通过争取上级财政项目、引导社会投入等措施,有力保障了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一是落实财政专项。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对接上级项目,引导扶贫项目落地,2018年以来,市、县财政投入3.4亿元。二是整合涉农投入。统筹协调涉农资金投入,形成合力,规范管理,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将产业链延伸到乡村一级,推进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参与产业扶贫项目,2018年以来,整合资金超过6.3亿元。三是发动群众自筹。结合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特色产业乡镇发展等,鼓励贫困群众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扶贫产业发展,为有劳动能力群众解决就业渠道、为有产业群众提供发展路径,增强困难群众自身发展能力,巩固长效脱贫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产业持续发展缺乏保障。贫困户普遍存在资金不足、技能不足等问题,加上部分基层干部为了保证贫困户按期脱贫,选择一些短平快项目的情况较多,扶贫产业的规模偏小,标准较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经济效益持续性不强。市县两级用于产业扶贫的专项资金有限,资金不足,自身造血能力有限。
2.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政策机制不活,难以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帮扶的积极性,主动帮扶意识弱,个别新型经营主体为完成任务被动帮扶。如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模式中未对资金的适时退出作出规定,将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长期绑定在一起。同时,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合作的过程中,合作协议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特别是贫困户的收益如何得到保障,目前尚无合理的机制。
3.脱贫内生动力存在短板。少数贫困户以贫困为资本,理直气壮的“等、靠、要”,认为“我不脱贫,驻村干部走不脱”。并且由于资金不足、技能不足等,对产业发展畏难情绪严重。
三、下步的思路和安排
1.精准选择产业。根据全省推进“六大强农”行动、打造一批“千亿产业”的要求,按照“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精准选择贫困人口能广泛参与的产业作为当地扶贫主导特色产业,根据形势变化积极完善产业扶贫方案,并积极对接上级精神,使产业扶贫更加贴近与项目结合、与产业规划结合、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与产业带建设结合等的思路。同时,创新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品种推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使农产副产品从走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促进扶贫产业转型升级。
2.培育帮扶主体。积极培育帮扶主体,从项目安排、资金投放、示范评定、融资贷款等各方面加大对带贫能力较强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和培育经营状况良好、经济实力较强、乐于扶贫帮困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协议。建立全市产业扶贫大数据平台,实时更新贫困户产业发展信息和收益信息。
3.完善联结机制。不断创新帮扶模式,在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帮扶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贫困人口情况,选择园区带动、集体带动、龙头带动、股份合作、自主发展、资产托管、务工就业、公益就业和混合推进等模式,指导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获取多元化的生产经营、租金、薪金和分红等收益。并抓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帮助贫困户解决销售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保障贫困户的产业效益。
4.规范项目管理。结合产业扶贫工作实际和贫困群众意愿,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扎实推进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按期按质完成。规范和完善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制度,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和监管,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能。强化指导服务,完善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
5.整合涉农资金。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确保产业扶贫投入占区域内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比重不低于60%。加大涉农资金整合投入,优先用于保障贫困群众直接受益的产业,新增产业扶贫资金重点向未脱贫村投入。同时,从资金使用、分配、监管到项目立项、审批、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加大引导和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受益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