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重点工作>工作监督>农业农村>详细内容

关于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1-06 信息来源:人大常委会 浏览次数: 【字体:

——2019年12月 日在常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农业委主任委员 谭徽立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安排,10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云文带领市人大农业委、市气象局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先后赴桃源、安乡、澧县、鼎城等地,就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情况开展调研。11月28日,在市气象局召开了调研座谈会,听取了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情况汇报,参会人员提出了有关意见和建议,从而比较全面的掌握了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气象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视程度,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成效日益明显。

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90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覆盖全市城乡,观测密度和数据应用时效明显提高;太阳山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站对突发性暴雨、雷暴大风和冰雹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加强;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了气溶胶PM10、PM2.5和PM1.0质量浓度等项目监测,为开展空气质量预报提供了有力支撑;常德闪电定位仪的应用增强了我市对雷暴监测预警预报能力;9个土壤墒情监测站的建成,大大提高了我市农业气象观测水平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同时,重点加强了对灾害性气候的科学技术研究及短期短时天气预报能力建设,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准确率、时效性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2、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应对能力得到增强。一是为科学决策和重大活动提供气象保障。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以《气象信息快报》、《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形式为全市及时部署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依据。比如每年为常德马拉松、德商恳谈会等全市重大活动提供了精准的气象保障服务。二是健全气象灾害信息公众发布共享网络。气象部门每天制作9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充分运用手机短信、96121主叫、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目前,手机气象短信用户达9万,其中防汛责任用户接近1万。设立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180个,发展行政村气象信息员4000多人,“常德气象”公众号每小时更新一次,确保了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播到各级党政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手中。三是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有效。在应对2015年桃源西安镇特大山洪泥石流及2016、2017连续两年流域性严重洪涝、2019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气象部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优质服务。特别是面对今年8月以来我市持续4个月的特大旱情,气象部门抢抓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97次,发射火箭弹241枚、高炮炮弹959发,飞机人工增雨4次,在增雨抗旱、水库蓄水及助力“蓝天保卫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重点加强了对沅澧两水中下游地区流域性洪涝和干旱、山洪地质等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建立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中心。安乡县、澧县以及市本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建设已经完工,并开始投入试运行。以田间微气象观测站为基础,为全市1000多家涉农企业及农业种养大户提供精准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此外还推进了气象与环保、林业等部门的合作服务,建立了气溶胶观测站和“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森林火警预测预警平台”,为我市开展雾霾污染防治和防范森林火险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成效显著,但与广大人民对气象保障服务的迫切需求比、与我市极端天气频发的防灾减灾形势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预测预报精细化程度不高。目前,受气象理论研究水平制约和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影响,气象部门对一些突发性灾害天气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部分区县气象观测站在规划建设、站点布局、手段更新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少数区县没有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道安监管云”没有实质性推。这与广大人民对气象信息大众化、生活化、精细化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信息发布传播覆盖面不广。桃源、石门一些偏远高山地区,由于受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条件、通讯设施设备以及基层气象信息员缺位等因素影响,村民不能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尤其是在保证气象灾害信息真正第一时间及时到达一些诸如水库责任人等手中,仍有迟滞和延误,“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部门协作和全民参与不够。由于受宣传沟通、管理体制、责任划分等诸多因素影响,气象部门与地方有关部门没有建立常态化的横向联系机制。每个区县市虽然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但也仅限于水利等少数部门防汛抗旱时的工作会商。同时,由于气象工作的专业和“封闭”,平时与大众互动少,群防群控机制难以建立,导致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能力差、处置能力弱、自救水平低。

4、专业人才和保障经费不足。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服务领域的拓展,气象事业急需高科技人才。但受编制和人员经费的限制,高科技专业人才引进遇到瓶颈。基层乡镇因缺少专职人员,防御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无法开展。如澧县实行了站办分离,虽然聘请了6名编外人员,但县自然灾害防御指挥中心仍然没有专人值守。安乡、澧县气象部门虽然都实现了整体搬迁重建,但目前均有200万元以上资金缺口没有解决。

5、气象法治化建设较为滞后。目前,我市气象事业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仅仅依靠国家的有关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来管理推动,地方没有任何法规和文件可以依照执行,从而造成在解决许多具体问题和矛盾时,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推进极为艰难。外地许多地方如湘西等地就已经颁布了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而作为气象灾害频发的我市还是一个空白,无法有效依法保障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

三、几点建议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安康福祉。各级政府和气象主管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1、加强气象宣传,强化防御意识。市县两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应对气象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采取主题日活动、科普讲座、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电视、公益广告等多种渠道,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宣传学习,深入普及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公众抵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要探索建立由气象、应急、教育等部门广泛参与的宣传网络,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和培训,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2、加强部门配合,完善应急机制。建立畅通的预报预警信息渠道和完善的应急机制,是扎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前提。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搭建与各行业、各媒体互联互通的信息发布网络,减少发布层次和环节,及时准确地将预报预警信息传送到有关部门、单位和群众手中。同时,要从我市气象灾害季节性特点和受影响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更加灵活、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发布手段,提高预报实效,扩大覆盖面。要进一步完善全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科学应对不同气象灾害的处置措施。气象工作部门要加强科研开发与应用,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的质量和精度。

3、加强保障力度,支持气象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事业。气象工作部门要按照条块协同管理的体制,着力加大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大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联系、沟通交流和服务配合,争取上下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工作上的支持,推动自身运行和发展建设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市县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道安监管云”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培养引进气象专业人才,支持桃源县等区县市观测站搬迁重建,为全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夯实基础。要重视专业化气象服务队伍的建设,通过提升现代化水平和制定完善的措施,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应对和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

4、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气象立法。依法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随着2015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7年入围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已经成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此,我们要在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贯彻实施的基础上,尽早启动我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立法工作,将条例制定纳入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近三年的立法计划。通过立法,用法治的手段和力量,积极应对各类气象灾害,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建设“平安常德”、“美丽常德”提供坚强的气象防御保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