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9年12月20日在常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市气象局局长 李东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常德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明显。冬季受西伯利亚偏北大陆季风控制,气候比较寒冷干燥,春夏之交为南北冷暖气流交替的过渡时期,阴湿多雨,天气多变。夏季受海洋季风的影响,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形成干旱少雨天气。具有“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特点。
常德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天气气候环境,气象灾害多,防灾抗灾条件差,气候、生态的多样性、复杂性在全省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全省对气候变化表现最为敏感的地区。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更是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威胁。
根据资料统计,常德近20年出现较多的灾害性天气有:暴雨、雷暴、大风、高温、干旱、大雾、霾、积雪、冰冻等,对工农业生产、旅游服务业等方面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全市发生了长达13天的严重低温冰冻灾害。全市近600万人口受灾,耕地、林地受灾总面积达980千公顷,各项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2.3亿元。
2013年2月8日凌晨,常张高速公路善卷垸大桥雨转雪累积成冰,发生15车连环相撞,造成15人死亡、60余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
2013年夏季持续高温少雨,出现了历史上严重的旱情。7月1日至8月18日全市222个乡镇有214个乡镇受旱,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42千公顷、饮水困难人口达325,976人、大牲畜83,388头、水库干涸421座、山塘干枯75,947处、50平方公里以下的溪沟断流543条。
2014年7月12至17日,受上游地区强降雨和本地强降水相叠加共同影响,沅水流域发生了超历史洪涝灾害,18日桃花源管理区停水停电,形成孤岛,人员无法进出,直接经济损失4.8亿元。
2015年6月1日晚至4日受连续暴雨影响,桃源西安镇发生山洪泥石流,交通、电力、通讯等全面中断达30小时以上,集镇积水深达到2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万元,山体滑坡导致死亡1人。
2019年7月16日傍晚至18日上午,市中心城区40小时内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2次,城区积水深处达60厘米,致使多处商铺进水,地下车库被淹,直接经济损失6500多万元。
严峻的现实告诫我们,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最基础的工作。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问题,若防范不科学、应对不到位,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气象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全市气象部门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组织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气象工作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为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等各行各业提供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气象服务,在防汛抗旱、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森林防火、交通运输、电力保障、雾霾监测预报和重污染气象预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服务手段不断丰富,每天制作9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并充分运用手机短信、96121电话主叫、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电子显示屏、微博、抖音、今日头条、常德政府网、我的常德APP、报刊等多种通信渠道和网络媒体,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目前,手机气象短信用户达9万名,其中,防汛责任用户1万余名,确保了气象信息能及时地传播至各级党政领导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手中,有效地减少了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重大灾害性天气的气象预报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在应对2008年初持续低温雨雪冰冻、2008年6月3日澧县特大冰雹、2009年深秋强对流、2010年6月19日强降水、2013年特大高温干旱、2014年沅水流域超历史特大洪水、2015年桃源西安镇特大山洪泥石流及2016、2017连续两年流域性严重洪涝、2019年6月中心城区的特大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中,气象为防灾减灾和人民安全福祉提供了优质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8月以来,全市降雨持续偏少,空气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我们积极应对,每天制作空气污染扩散气象预报,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截至12月中旬,人工增雨作业99次,发射火箭弹248枚、高炮炮弹959发,联系协调省气象局飞机人工增雨10次,为助力全市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明显。积极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建立4000多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180个,通过直通式气象服务为1000多家涉农企业及农业种养大户发送各类农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全市各县(区)均纳入国家级为农示范县(区),为农服务效益显著。
4.气象社会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积极组织防雷监管执法检查,2019年度,巡查69次,出动执法人员165人(次),排查生产经营单位268家,其中易燃易爆单位168家。查出一般隐患7项,整改通知书7份,整改率达100%;组织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系留气球监管执法12次,出动执法人员30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6家,查处违法违规施放气球活动2起,整改通知书2份,整改率达100%。
5.气象灾害监测系统、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市建成1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闪电定位仪、1个大气成分观测站、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9个土壤墒情监测站、290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综合气象观测网。
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多部门联合会商、预警联动、信息共享得到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断完善,气象预警信息责任人近万名,初步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及时准确地“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气象预警已成为我市气象灾害应急联动的“消息树”和“信号枪”。
6.气象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一是成立沅澧水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中心;二是建立常德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三是市本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投入试运行;四是建立市本级道路交通安全“道安监管云”气象监测网;五是开发“常德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管理平台”;六是依托太阳山多普勒天气雷达站和花山国家基本气象站打造省内最大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7.气象科技创新逐步加强。自主研究开发了一批实用性强的业务工作平台:常德基于单多普勒雷达产品的短时预报预警平台、市县气候分析和预测服务系统、气象信息综合集成和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基于多时空降水探测的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沅澧水流域雨量快速检索系统等,这些系统和平台为气象预报和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市气象灾害多,防汛抗旱压力大,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精细化水平和预报时效仍然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2.部分行政区域(武陵区、津市、西洞庭管理区、西湖管理区等)无气象防灾减灾机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向乡镇、社区等基层延伸不够,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存在薄弱环节。
3.有的县(区)对气象工作关心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将气象事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下步打算
1.全面完成各县(区)气象重点项目建设任务。一是加快推进桃源气象观测站搬迁、安乡气象局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县(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各县(区)道路交通安全“道安监管云”气象监测网项目建设。
2.全面提升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加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地区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及中心城区蓝天保卫战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建立精准有效的空气质量监测预警预报系统,纳入“十四五”规划,初步预算总投资2000万左右。
3.切实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完善气象设施保护制度,确保290个气象区域自动站设备正常上下联网、采集与传输数据,有效发挥气象防灾减灾职能。大力整治气象站点周边环境,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
4.加快启动《常德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立法工作。为增强我市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动制定一部统一、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有关防御气象灾害的地方性法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相信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在座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常德气象事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必将为常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