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太浮镇生态建设见闻
7月6日,7点,临澧县太浮镇保丰村印家组。
62岁的余海英晾完衣服,就趿着拖鞋、背着双手,慢悠悠地踱到了屋前的农民公园,开始打发一天的悠闲。
这座公园里面,有着一汪澄澈清新的池水。在建园之前,这里却是一座污浊掩鼻的堰塘。
从污浊掩鼻的堰塘到澄澈清新的池水,这背后,沉下去的是功利政绩观,浮起来的是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
临澧县人大主任黎卫平说,在太浮镇,青山绿水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和谐的生态。
退耕种烟,生产方式变了
太浮镇双福村村民印新明,这个夏天过得特别开心。他家种的23亩烟叶,今年产销两旺,年收入可望突破9万元。
印新明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自打懂事起,他便跟着父亲烧山砍树,刨地种粮。长年下来,粮食不够吃,更没挣到几个钱。
过度砍伐,村里的环境也被破坏了。山秃了,木林河的水也变色了,一遇到雨天,河水就混浊不堪,村民叫苦不迭。
2008年春季,村干部送来了烟苗,动员他下山,退耕种烟。“种烟每亩少说也能净赚2500元。”村干部说,有村委会帮他,让他好好干。
于是,印新明不再烧山开荒,安心在自家地里种上了烟叶。3年下来,印新明家建起了小楼房。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烧山开荒的村民,都尝试退耕种烟。
双福村种烟出了名,邻村纷纷“取经”。如今,太浮镇种烟4100亩,覆盖6个村390个农户,产烟1.2万余担,总产值达1600万元。
2010年,太浮镇被评为“湖南省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镇”。
沼气做饭,生活方式变了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太浮镇保丰村,只见整座村庄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田野不见秸秆,路边不遇垃圾,房顶不冒炊烟。
保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得益于镇政府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村276户,建了沼气池的有182户,占农户总数的66%。“用上沼气后,屋里屋外洁净了,生活陋习都改了。”说起沼气的好处,村民刘德旺感慨不已。
保丰村地处太浮山脚,千百年来,村民砍树烧水做饭取暖,周边山林砍伐过度,自然生态破坏严重。
2010年,保丰村被列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象后,村民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能源。“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产气400立方米,能满足5口之家日常做饭、烧水、照明。”蓝水组村民印一明算了一笔账。
在政府的推动下,全镇沼气建设迅猛发展。目前,整治区已建成沼气池644口,占农户总数的30%,太浮镇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生态示范,环保意识强了
和余海英一起散步的村民印百万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冲厕所、洗衣服的生活废水,就直接泼到屋檐沟,然后就流到了公园中的那座池塘里。
“以往,像这样的农药包装袋、包装瓶扔得到处都是,遇到雨天,残留的农药就流到沟港渠道了。”正在棉田施药的印家组村民覃业钢说。
“而今,每家每户都建有生活废水净化池。”覃业钢告诉记者,自从田间建了农业废物回收池,再也没听说过堰塘里的鱼虾被毒死的事情了。
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生活污水的处理、畜禽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清运系统的建设等4大工程,彻底改变了印家组的面貌。
“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一直通到公园。”余海英说,如今的印家组是“下雨,脚不沾泥;天晴,鞋不藏灰”。
农民街、农民公园,保丰村印家组生态宜居小区成了全镇的生态示范村。
(编辑 薛野)
(来源 常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