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常德环保世纪行聚焦我市空气质量问题
青青的草地蓝蓝的天,这是我们儿时对大地与天空最直接的描述,也是我们所憧憬的美好景象。但伴随这我们的成长,大地的“绿衣”在逐步的褪去,蓝天白云逐渐被雾霾所遮蔽hellip;hellip;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空气质量与污染的关注度在明显的提高。今年年初北京的雾霾天气,捧红了PM2.5,也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空气污染。全国各地闹得沸沸扬扬的空气质量问题,究竟我市空气质量怎么样?我们又该如何保障我们的空气质量?我市在这其中又有哪些作为?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参加了2013年常德环保世纪行的采访活动。
现状:城区空气质量总体较好,面临的恶化情况依然严峻
据市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显示,2012年常德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全年有350天的空气质量达优良,占全年天数的95.6%,比上年上升6.8个百分点。二氧化硫的年平均值为0.049 mg/m3,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29 mg/m3,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平均值为0.082 mg/m3,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3年1季度共监测90天,70天空气质量达优良,达标率为77.8%。
虽然现阶段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各项污染指标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但市环境监测站高级工副站长、高级工程师李民峰认为,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细颗粒物(PM2.5)控制与治理的难度和紧迫性将日益加大,而我市的空气首要污染物就是细颗粒物(PM2.5);近5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致使二氧化氮的年均值呈上升趋势,机动车排气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监测:常规性监测、监督性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市环境监测站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经常性监测分析,5个自动监测子站每天向国家总站实时传送SO2、NO2、PM10监测数据数据,每月监测22天以上,收集整理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定期报告全市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动态,并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议;对全市各重点污染源进行监视性监测,排污收费监测,对14家国控重点污染源,5个项目(烟尘、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流量,个别还需监测氟化物)的废气,每季度监测一次,同时建立健全全市污染源档案,为污染源管理和环境监理提供监测数据;进行服务性监测,建设项目“三同时”环评监测和污染源治理等环保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每年近100个;进行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等监测任务;组织区域内应急监测演练,为相关部门和市政府决策提供业务支持。
升级:自动监测站点的升级增项和站房改造工作
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设了PM2.5、O3、CO三项基本监测指标。我市从2014年起实施新标准。按新的标准,常德应执行PM2.5日均值浓度为0.075mg/m3,年平均浓度为0.035 mg/m3。而我市现阶段,只有市环境监测站有能力对PM2.5进行实时监控,其他站点均无监测设备。
为了能为空气质量进行有效分析,实时掌控,为空气污染治理提供更精准的数据,为了能达到国家新标准,我市已着手开展城区内 5个自动监测站点的升级增项和站房改造工作,空气质量监测指标由过去的三项拓展至六项,即在原来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基础上,新增臭氧(O3)、细颗粒物(PM2.5)和一氧化碳(CO),并从2014年1月1日起按新标准实时对外发布环境空气质量信息。为此,今年4月,市政府已同意拨付了专项资金405万元用于自动监测站点升级改造工作。目前,各自动监测站点站房改造工作正在进行中,各种监测设备的采购也正在进行政府采购程序中,预计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工作于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
防治:调结构、降扬尘、减排放、控污染
针对我市的空气首要污染物就是细颗粒物(PM2.5)的控制与治理,李民峰建议,调整工业结构,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PM2.5的产生,并提高大气污染企业的准入条件,工业企业必须入园;控制扬尘污染,提高环保施工和道路保洁水平,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特殊渣土车运输管理,降低路面扬尘污染;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流量,加强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监管,淘汰黄标车,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控制生活污染,城区不得新上燃煤锅炉、炉灶,强化对餐饮油烟等污染控制。他认为,只要做好了这几点,PM2.5就不会像网络流传的那样可怕,市民就可以更加放心的呼吸,减少大气污染对人体造成的严重威胁。
探索:《常德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出台
近来年,我市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并将污染防治从城市延伸到了农村,一直在努力探索污染防治工作,从未放弃。2013年5月20日,《常德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在市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上被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市在探索空气污染防治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具有了可操作性。届时,我市细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量将进一步的降低。
通过连续一周的实地采访调查,记者有了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市未来的空气污染将会越来越少,空气质量将会越来越好,我们将共处一片蓝天下,呼吸更加干净、更加清新的空气。
(编辑 薛野)
(来源 尚一网 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