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支书”的民族情怀
“lsquo;信支书rsquo;,我家小家伙上户,有哪些程序?”
“lsquo;信支书rsquo;,您带我去办一下流动人口证。”
hellip;hellip;
“信支书”名叫黄功信,今年54岁,中等个子,说话实在、处事干练,是鼎城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自治乡中堰村党支部书记。“信支书”,是村民们对他的亲切称呼。1月3日,记者随常德市民族团结进步行动采访组来到中堰村,聆听了“信支书”与这个“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故事。
五大实事夯基础
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用洁净能、居优美村!1月3日,漫步在中堰村,我们深切感受到这块土地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
中堰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303户、1215人,其中回、维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3%。以前,因地属平原和丘岗毗连区,该村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条件差,水田易旱易涝。
2001年,该村第三任村支书黄功信上任后,带领村支两委筹资争项,重点从修路、硬化沟渠、电网改造、改水、建活动场所等五个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该村处于枉水下游,前些年,因上游养殖业发展影响到村里的水源,百姓怨声载道。2009年起,黄功信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并于2011年启动安全饮水项目,让村民喝上了安全清洁的自来水。
在4.1公里村主干道、村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过程中,黄功信不等不靠,先自筹资金,把实事办好后再向上申报项目资金。“党对少数民族有政策,把事情办好了,上级部门不会让我们吃亏。”黄功信一直笃信这一点。2011年,村里修主干道时,他首先打起了自家兄弟和子女的“主意”,动员他们出资。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也踊跃出资,硬是先筹资50万元,边修路边申报资金。为确保工程质量,他起早贪黑,成天守在现场,监管质量、协调工作。
1215名村民共同见证了村里的变化:2005年以来,中堰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多万元,新修水泥路4.8公里,实现村主干道硬化100%;硬化和浆砌主干灌溉渠道5300米,铺装农田灌溉的U型渠11500米,护砌和整修山塘3口,新修建金刚河拦水坝1座,基本改变了农业生产靠天收的状况;先后增补2台变压器,解决了群众用电难和电压不足的问题;新建村级活动中心、村文体活动中心和清真寺,解决了群众文化和宗教活动无场所等问题hellip;hellip;
看着中堰村越变越美,跑马岗等邻村村民纷纷感慨:“中堰村硬是搞得好些!”“项目落在这村里,大家都信得过。”市民宗局、鼎城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自治乡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均如是说。香港一家扶持少数民族的机构考察完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主动给村里提供了新建拦洪坝的全部资金。在黄功信的努力下,中堰村还被评为全区信誉贷款“信誉村”,每年为中堰村群众争取支农贷款50多万元。
两大产业谋发展
中堰村有1916亩水田,无山、无水、无工,产业单一。如何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帮助村民增收致富?黄功信的回答是:种植优质稻,同时引导剩余劳动力就近打季节工。
在村民黄德贤的记忆里,从1998年起,村里就摸索着调整结构,但真正发生大变化,是在2010年,该村开始发展订单农业,主动与常德广积、金健等米业公司联系,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种植优质稻300亩。“我种了18亩优质双季稻,每年收成的时候,米业公司就会上门收购,价格比卖给散户要高一些。”黄德贤举例说,2013年,外面的收购价是120元/百斤,基地却卖到了150元/百斤。“为了给村民争取个好价钱,lsquo;信支书rsquo;先后6次到广积米业和相关单位衔接。”
也是在2010年,鼎城区农业局在中堰村建起了400亩水稻优质高产示范基地,推进科学种田、机械插秧和水稻统防统治。起初,村民们对统防统治等技术持怀疑态度,黄功信和村支两委一班人便挨家挨户给大家讲政策、做工作。这一年收获时,粮农们乐坏了:水稻亩产由过去的1400斤增加到1800多斤,亩平纯收入由八九百元增加到1300元左右,早、晚稻优质率均达90%。“以前水稻亩产少,开支又多。而今区农业局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提供技术服务,大伙种田轻松了,收入却增加了,2013年,在干旱减产的情况下,纯收入仍有1100多元/亩。”村民罗兴保骄傲地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该村就被评为鼎城区水稻生产高产示范片村和优质水稻示范片村。
而对村民罗保安来说,除了种田,家里还有大部分收入来自务工,“我种了7亩多田,大都是两老在家打理。我在周边做泥工,一年可挣8万块钱。”据介绍,中堰村是全乡的培训基地,每年,村里都会举办几期农业实用技术、农业机械化操作、计算机等技术培训班,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并引导剩余劳动力就近打季节工。村里还建起了农家书屋,村民可随时借阅,学习相关知识。目前,全村共有357人在外务工,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村民苏贤勇在培训中掌握一些建筑方面的技能后,不仅自己在外打工致了富,而且还带了三四十个村民一起出去打工。
真情服务促和谐
黄功信常对村支两委一班人说:“村民信任你、来找你,你就要为他们服好务。”村里的重大事项,均是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实行村干部坐班、联户等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村里哪家有困难、哪家有矛盾,黄功信都铭记在心,及时帮其解决。
2011年,该村2个村民在319国道发生车祸。接到通知后,黄功信迅速赶到现场处理相关事宜,帮助善后,及时化解矛盾。
回族人民有土葬的丧葬习惯。针对中堰村水田多,严重缺少丧葬土地的情况,黄功信除了在本村调整土地外,还及时向乡政府汇报,并多次与跑马岗、麻家巷等邻村协调相关事宜。前几年,常吉高速公路建设时多出许多废土,黄功信便组织村民把废土运来填补村里的低洼废弃地。“这些填好的地既可种植水稻,又可作丧葬地用,解决了3组、10组和11组3个组的用地问题。”黄功信说。
2013年夏天,常德遭遇了特大干旱。中堰村地处枉水尾水,此时已经断流,境内又没有其它水源,眼看着村里一两千亩水稻一天天枯萎,黄功信心急如焚,四处找水,并多方争取抗旱资金。该村9组的成功人士黄立军一次捐款10万元,支持村里抗旱。短短1个多月时间,村里出资打了14口机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同时,村里决定出资从几公里外的沅江取水倒灌,通过一级级往上提,到达矛湾高排河,途经斗姆湖镇马桥村,然后流向中堰村。此时,马桥村成片的稻田也等着灌溉,一旦有村民开了口子,中堰村辛辛苦苦提的水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关键时刻,黄功信心急火燎地找乡政府、马桥村搞协调、讲道理、说好话,马桥村村民也十分配合,在自己承受干旱的情况下,让水安安稳稳流向中堰村。“在如此特大干旱情况下,中堰村没有一个百姓因为干旱到乡政府上访,没有一亩田失收,我特别感动。”该乡乡长向蓝说。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村村支书,黄功信思考得最多的,是怎样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及繁荣进步。这些年,他利用“民族之家”和清真寺等阵地,对村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民族政策、民主法治等教育;经常组织各族村民一起开展读书、拔河、象棋比赛等有益活动,促进各族村民的交流融合。
3组村民文伍英是2005年从石门县皂市水库移民到中堰村的,一家七口都是土家族。“来的时候不认识路,lsquo;信支书rsquo;安排了车接俺们进村,并为俺们安排好了生活,油、米等物品都送到了家里,来了就能吃能住,让俺们感到很踏实。”文伍英回忆说。如今一晃8年过去了,文伍英一家早已融入了中堰村这个大家庭。“这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田多水好,邻里间走动得多,相处十分和谐。”更让文伍英开心的是,在这里,她家还添了重孙,现在已是五世同堂。
多年来,该村无一人越级上访,无一例重大治安刑事案件,真正实现了大矛盾不出村、小矛盾不出组。2011年,该村被授予“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村党支部年年被评为区、乡先进(红旗)党支部;2012年,该村被评为鼎城区“民主法治示范村”。
(编辑 薛野)
(来源 常德日报 姚懿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