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以标准促安全
本网讯(记者 薛野)8月27日至28日,由常德日报、电视台等市直多家媒体组成的2012年“常德农产品质量安全行”集中新闻采访团在活动组委会领导的带领下,走进我市部分种植、养殖、加工基地,调查和了解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此次新闻采访活动从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严格市场准入管理、推行农产品标识化、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力度等方面入手,通过暗访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有力素材,重点关注我市食品安全情况。
关键词一:标准化
新闻采访活动的第一站,记者来到武陵区芦山乡万亩城市专业蔬菜基地。基地中心在小井港村,辐射周边5个村,目前已经建设基地2000余亩。走在田间小路上,四周围绕着碧绿的稻海菜田。从芦山乡副乡长口中得知,此刻记者行走的整洁村道在4个月前还是土石小道。4个月中,经过基地道路、水系治理、生物防治、田间清洁、供种大棚等项目建设,拉开了园区骨架,形成了水利管网,开辟了生物防虫模式,提高了生产效能。基地运行规范的 “六统一”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水系管理、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检测检验、统一产后服务,科学有效的安排生产,有效保障了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种植传统优势,小井港出产的沙瓜、刀豆等蔬菜占据了城区需求量的70%有余。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已建成的供种大棚,目睹了培育中的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种苗。在种苗基地之外,映入记者眼帘的还有正在搭建的不锈钢架大棚,据了解,最终这里可形1000亩集中大棚区,为万亩园区提供可靠的种苗保障。万亩蔬菜基地计划在5年内连片为11000余亩的标准化蔬菜园,实现当地老百姓口中“春韭秋菘”的景象。
注重标准化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例子同样出现在澧县葡萄种植基地。截止目前,澧县种植葡萄3万多亩,葡萄产业为当地农民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功的经验在于区域优势,更在于品质保证。作为“全国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澧县葡萄生产严格实行“四有一可”要求,做到了操作有规范、过程有记录、产品有标识、市场有监管、质量可追溯,采取统一品种、规程、投入品、品牌、包装、销售模式,在每个葡萄园区建立生产记录档案,产品生产检验和出园质量检验记录,确保生产标准化、绿色化。
关键词二:严监管
在市场准入环节严格监管,各部门各行其责,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27日至28日,记者先后来到鼎城区常德水产大市场和澧县八百里洞庭水产品批发市场,了解了销售环节市场准入安全情况。同行的市畜牧水产局技术人员分别对两个水产市场进行了抽样检验,畜牧水产局在日常监测的同时将每季度开展抽样检测的情况向工商部门移交。工商部门、食品安全部门分别负责了市场准入和专项整治工作,对经营户实行持证持照规范管理,督促建立经营台帐,指导建立诚信责任书,工商部门选出水产质量协管员,开展行业自律,不添加、不使用禁用物质,抵制不合格产品入市hellip;hellip;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并用,做到监管不留死角、经营不钻空子。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重点关注了使用孔雀石绿等禁用物质的情况,在鱼类运输途中,不法运输商为延长鱼类在长途贩运中的存活时间采用此类有毒物质。水产销售业主表示,目前我市销售的鱼类大多数来自本地,即使沿海地区运输过来的产品他们也采取了加冰和食盐粉等生物措施,拒绝使用有毒制剂。经营者纷纷表示会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和承诺,确保食品安全。
关键词三:广发动
除了部门有效履职、监管有力之外,提高生产者、销售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是极为有效的措施。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与农民、经营业主交流,他们普遍具备了较好的食品安全意识,在标准化管理带动下,实现了观念转变和质量意识的提升。这些转变来自宣传发动、来自技术培训、来自安全承诺制度hellip;hellip;无论是标准化生产园区还是农产品经营市场,有了责任意识,才有了餐桌安全。
在标准化建设的带动下,我们有理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信心。
采访团在水产市场了解情况
标准化生产基地现状
记者采访蔬菜园区负责人
(编辑 薛野)
(审签 李宏伟)